LIANXI
LIUYAN
WENZHANG
SHOUYE
JIANJIE
DONGTAI
MULU
欢迎加入全球最大灵学社群
全球灵学社群
瑜伽经
耶稣基督
道家佛家
赛斯通灵
释放法
奇迹课程
与神对话
零极限
  • 全球灵学社群网是一个公益性网站,旨在帮助朋友们快速入门并达到灵性成长。网站搜集整理多种灵性方法,包括零极限、释放法、奇迹课程、赛斯通灵、道家佛家、与神对话、耶稣基督等。我们号召每个人追求觉醒,理性修行,脚踏实地,为社会和谐和建设做出贡献。

     最新公告:
公益性网站
爱党爱国,全球最大的灵学社群
 • 当前位置:
最新文章  ZUIXINWENZHANG
宇宙结构-《无量之网》


全球灵学社群,中国第一个实质意义上的灵学圈子:

①灵性图书馆电子书终身会员80元,单本三元,享受所有书籍,月月更新;

②全网收集音频、视频灵性课程终身会员198元,享受所有课程,月月更新;

③线上灵性读书会终身会员399元,入微信群,享受1.2.3所有服务,馆长周周更新原创录音,学习交流干货;

加入我们,联系微信:356508476

关键词:心理学者、养生学者、营养师、医生、身心灵工作者、瑜伽修炼者、

合一修炼者、水晶爱好者、太极爱好者、国学爱好者、玄学爱好者、企业家、管理者


我们是舞者也是舞步

在这一观点尚未被大众知晓前,它成为了近代史上那些最睿智的精英们激烈讨论的焦点。举例来说,在爱因斯坦的自传里,他分享了自身的一个信念,认为我们是宇宙中的一个被动观察者,我们对外在一切的影响微乎其微,他在书中说:“在不远处有一个无垠的世界,它独立于我们人类而存在,对我们来说,那是一个巨大且永远解不开的谜,我们只能通过观察和思考略知一二。”

与爱因斯坦的见解相反,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同事——约翰·维勒针对我们在创造中所扮演的角色给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看法,今天仍被许多科学家所广泛信持。这个看法既大胆、清晰又形象,维勒说:“我们都有一个顽固的看法,认为有一个‘外在’的宇宙,有一个我,一个观察者,被宇宙用六英寸厚的玻璃板安全地保护着。联系到20世纪末所做的实验——仅通过观察某些事物就能改变实验结果”,维勒继续说道,“现在我们知道,在量子世界里,仅仅是把这么一个微小的对象视作电子,我们就能穿越那块玻璃板,我们必须做到……因此,‘观察者’一词将从字典里剔除,我们需要添加一个新词——‘参与者’。”

多么不可思议的转变!在我们与自己所生活的宇宙的联系中,维勒以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出发点阐释说:我们不可能只是简单地看着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一切。事实上,量子物理实验向我们展示的是:哪怕你仅仅是盯着微小的电子——只是稍微将我们的意识聚焦于它的运动一下,哪怕只有一瞬间——它的性质就在我们看的时候发生了变化。实验表明:观察这个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意识完成了这个创造的过程。这些发现似乎都在支持维勒的观点,即我们不再认为自己是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的旁观者了。

要把我们对自己的看法,从一个世上的匆匆过客,转变为宇宙中的创造活动的参与者,就需要我们能够对宇宙及其运作过程有一个全新的认知。而这方面的基础宇宙观是由爱因斯坦的另外一位同事——大卫·波姆给出的。在1992年辞世前,波姆给我们留下了两个开创性的理论,就某种程度而言,这似乎是一种更全面的理论,使我们可以用全新的视角理解宇宙和我们在宇宙中的角色。

第一个开创性的理论是他对量子物理的说明,也是他跟爱因斯坦在各阶段会谈的结果。这个理论打开了波姆称之为“潜藏于现实世界不同层面背后的创造行为……”之门。换句话说,他相信,在这个外在世界的背后,存在着一个更深或更高的创造层面,而且那里还有这个外在世界的潜在雏形。

第二个理论是将宇宙解释为一个单一且统一的自然系统,只不过它内在的连结方式常常不那么容易被察觉到。在他早期工作的地方,美国加州大学的劳伦斯辐射实验室(现在的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波姆有机会观测细小的原子微粒在气态下的等离子体。他发现,在等离子状态下的原子微粒活动,与我们通常以为的不同,它并不是作为个体单元而存在着,而是作为一个更大整体的局部而彼此连接着。这些实验成为波姆获得开创性成果的基础,其中最为人乐道的,恐怕要算是他在1980年的作品《全体和内隐序》。

在这部革命性的著作里,波姆提出,如果我们站在更高的视角上,就可以把宇宙看作一个整体,我们世界里的事物也就会成为另外一个我们无法观察到的领域的投射。他认为,这些可见和不可见的都是一个更高且更普遍的秩序的不同表现。为了区分这两者,他将其称为“内隐”和“外显”两个域。

那些在我们所身处的世界能够看到、摸到的这些分散着的——比如,岩石、海洋、森林、动物和人——都是创造的外显序的表现形式。尽管看起来它们彼此之间存有距离,但波姆认为,在我们看不到的创造层面,在更深的实相上,它们都是彼此互连着的。他认为那些看起来分散着的其实是一个更大的整体,他称之为内隐序。

为了描述内隐和外显之间的不同,波姆用流动的河流作为比喻。他把我们能看到的两种不同的流动方式作为隐喻,将那些被分离的幻象描述为:“在这条河流上,人们可以看到不断变化着的漩涡、涟漪、水浪和水花等,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它们是单独存在的。”尽管乱流在我们看来是相互分离的,波姆却认为它们在更深的层次上紧密地连接着彼此。“瞬间的存在状态以这种抽象的形式呈现,意味着只有一种相对而非绝对的独立存在。”

波姆用这些例子来描述自己的感觉,宇宙和其中的万物——包括我们——事实上,都很可能只是宇宙模型的一部分,所有部分都是互相关联的。为了描述这个统一的自然观,波姆只说了句:“这种新形式的洞见,最好被称为流动且未被分割的整体。”

在20世纪70年代,波姆提出了一个更加清晰的隐喻,并以此来描述宇宙如何在看起来时像是分散的,实际上却是无法分割的整体。基于这种自然的内在联系,波姆确信宇宙像一个宏大的全息图那样运作。在全息图中,事物的每一部分都已包含了其他部分,只是尺度更小而已(对全息图不够了解的朋友,在本书第四章会看到更加详细的解释)。从波姆的角度看,我们身边所看到的一切都是一个更深的创造层面的投影。这个更深的层面是源头——即内隐序。从“上形,下效”和“诚于中,形于外”的角度看,范型中包含了许多其他范型,用以在其他尺度上使自身完善和圆满。

精巧的人体正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完美的全息图示例,每个人对此都很熟悉。身体里的DNA包含了我们的基因密码——DNA的整体范型,不论细胞取自哪里,都包含了我们全身的信息。不论我们是从自身的头发、指甲,还是血液里取样,所有的遗传范型都包含在内……而且永恒不变。

正如宇宙不断在内隐与外显之间转换形式一样,那些可见和不可见的变动就成了动态的创造之流。正是这种持续变化的创造自性被约翰·维勒注意到了,所以他描述宇宙为“参与式的”,也就是说,它永不停息并持续回应意识。

有趣的是,这恰恰也与古代传统智慧所认为的宇宙运作方式相符。从可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前的古代印度的《吠陀经》,到具有2000年历史的死海古卷,它们都认为:世界中的一切都是一个位于更高领域或具有更深实相的事物的镜像。举例来说,就死海古卷上知名的“安息日的祭祀之歌”的片段来说,它的翻译者将这段内容总结为:“在地上所发生的一切,不过是一个更大更终极实相的粗糙映像。”

量子理论和古代文献都曾暗示:在那个不可见的领域里,我们创造了自己在这个可见世界里的人际、事业、成功和失败的蓝图。从这个角度来看,无量之网以巨大的宇宙般的银幕来运作,让我们看到我们的情绪和信念(我们的怒火、憎恨和愤怒;同样的,我们的爱、热情和理解)这些非物质性的能量也对我们所生活着的物质世界进行了投射。

这种投射正如电影银幕丝毫不加批判地展示电影人物和电影内容一样,无量之网以毫无偏见的方式在这个可见的世界里,反映出我们内在的经验和信念。我们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在人际关系中“展示”出我们所深信的理念,从热情到背叛以及其他种种。

换句话说,我们都像美术家那样,通过神奇的量子画布上的活跃精髓,表达出我们最深的热情、恐惧、梦想和欲望。然而,与画家的画布通常只出现在一个特定时间和地点不同的是,我们的量子画布则由万事万物聚合而成——它无处不在,而且一直都在。

让我们进一步说明一下这个美术家或者画布的比喻。在传统上,美术家跟他们的作品是分开的,他们用一些工具把内在的创造转化为一个外在的表达。然而在无量之网中,美术家及其作品之间的这种分离消失了:我们是画布,也是画作;我们是画笔,也是画家本身。

在20世纪50到60年代,在黑白电视里非常盛行的沃特·迪斯尼卡通片,正是这样一个从我们的内在创造发展至外在的绝佳例子。首先,我们会在画板上看到米老鼠这个著名卡通形象的无名艺术素描,一旦这个形象成型,它就立刻变得生动和活跃起来,而其他的米老鼠图像也从这个素描中衍生出来。突然间,最初的素描开始变得不再重要了。

通过这种前所未有的手法,米老鼠和它的朋友们开始过上它们的个性化生活。当那间房子里的所有人都睡着了,厨房就开始成为快乐的派对现场。糖罐和盐瓶开始跳舞,茶杯震撼着黄油盘子,这些角色不再跟画家有任何关系了。这或许是我们在无量之网中运作的简化模型,但它对我们理解创造者如何从内在创造过渡到外在创造这个微妙抽象的概念很有帮助。

正如美术家不断在脑海中完善一幅作品那样,在很多方面,我们也是通过无量之网来实现这个过程的。透过我们的信念、评判、情绪、祈祷等调色板,我们发现自己在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人演绎出人际、工作、支持或背离的情景。同时,这些人和场景都给我们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以个人和集体的方式,我们将自己内在的创造永无止息且日复一日地进行着。多么美妙、多么怪诞、多么强大的观念!如同一个画家用同样一张画布反复修改出最佳的艺术创意一样,我们也可以把自己看作永生的美术家,并进行着一种没有尽头的创作。

身处于一个具有可塑性的世界——这个暗示具有广泛而强大的威力,或许,还会令人感到震惊。我们能够有意识且创造性地使用无量之网,这一发现让我们有力量去更改自身在这个宇宙中的角色。

总之,量子本质与其他万有连结在一起的关系提醒我们,我们正是自身的创造者。这样,我们就能在我们的身体上和人际关系中,展现出自己最深的治疗欲望、丰盛、喜悦与平和。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在任何我们自己所选择的时候做到这一点。

然而,正如克里斯托弗·洛格的诗歌里的那个新手,需要一点点“推动”才能让它们飞起来那样,我们在对自身和世界的看法上发生微妙而强大的转变时,才能开启所有的潜能。在这个转变中,我们隐秘的欲望、最高的目标、崇高的理想都开始让我们产生胸有成竹的感觉。所有事都像奇迹一样,当然,还有更多事,也都在无量之网中成为可能。这其中的关键不仅仅在于知道它是如何运作的,还需要一种能够将我们的愿望告知这个古老的能量网的语言。

我们最古老且最受珍视的智慧提醒我们,事实上,我们已经拥有了一种与无量之网进行沟通的语言,这种语言不需要文字,也不需要我们的身体或手做出任何手势和姿势。这是一种我们都已经知道该如何流利表达的语言。其实,我们每天都在使用它——这种语言就是人类的情绪。

现代科学发现,通过亲身体验各种情绪,会引发我们内在的PH值和荷尔蒙等化学变化,并以此来反映我们的感受。通过爱、慈悲和宽恕的“积极”情绪,以及憎恨、苛责和嫉妒的“消极”情绪,在每天的每个当下,我们都拥有着肯定或否认我们自身存在的力量。更进一步说,这些情绪不仅在体内为我们赋予了力量,同时也把这种力量扩散到我们体外的量子世界中去了。

我们可以把无量之网想象为一张宇宙之毯,它的起始和终止点都在未知的疆域里,穿梭于万有之间。它被层层覆盖,并且无时无刻都无处不在,一切也都被安排得十分妥当。我们的身体、生活以及我们所知的一切存在,都发生在它的纤维之内。从孕育于母亲的子宫之内,到经历结婚、离婚,感受友谊和发展事业,所有这些经历都可以被看作这个宇宙之毯的“褶皱”。

就量子理论而言,从物质的原子,一片草叶到我们的身体或者这个星球,所有的一切都可以被视为这个时空地毯平滑的纤维上所发生的“躁动”。古老的灵性传统和诗歌传承也用同样的方式描述了这种存在,或许这并非巧合。举例来说,《吠陀经》中描述了一个“纯意识”的统一场,它包括万有并渗透万有。在这个传统里,我们的种种体验,如思想、感觉、情绪和信念,以及相关的各种评断,都被视作为“躁动”,一个平滑和静定场域的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