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灵学社群,中国第一个实质意义上的灵学圈子:
①灵性图书馆电子书终身会员80元,单本三元,享受所有书籍,月月更新;
②全网收集音频、视频灵性课程终身会员198元,享受所有课程,月月更新;
③线上灵性读书会终身会员399元,入微信群,享受1.2.3所有服务,馆长周周更新原创录音,学习交流干货;
加入我们,联系微信:356508476
(企业家、管理者、总裁、领袖、心理学者、养生学者、营养师、医生、身心灵工作者、
瑜伽修炼者、合一修炼者、水晶爱好者、太极爱好者、国学爱好者、玄学爱好者)
马哈拉奇:
.....五种生命活力,五种信息流变得纯化;伴随并发的感觉器官就变得纯化,心智也变的纯净。当心智是纯化状态时,圣贤智者们的话语就变的明白易懂。没有这样的纯化(过程)就不可能理解圣贤智者们的讲述。并且最终,这纯化导向“本我认知”,导向本来面目。
来访者:
致力于沉静在“我在”感上的结果,就是这个纯化的发生(过程)吗?并且致力于沉静在“我在”感上,这是一个基础性的核心任务吗?
M:我正谈及的,是指我们所说的“ sattva”,符号化表示的是“你所吃下去的食物的本质”。这身体什么也不是,只不过是“知觉意识”的食物。此刻,这“sattva”的能力就是我们的“有”性状态或者意识活动,“我”知觉意识---感知意念“我”。你最终必定从根本上了解这“sattva”它究竟是什么;但目前我会告诉你,它就是所有食物的精华。
*译者注释:三种基本属性--“sattva” (纯粹,纯净,协调合和,和谐,一致性), rajas (激荡,活力,积极,活泼好动) , tamas (惰性,迟钝, 抗拒,反抗,阻挡遮盖) ---按照印度教的教导,这三种基本属性是构成和运转这世界进程的底层基础属性或者品质。
你的问题是:透过冥想沉思,这个纯化过程是否发生。是的。通过冥想沉思,这“sattva”的特性就显著的占据主导地位,思维心智就被纯化,进而“本我认知”才成为可能。就好比糖的特性是甜蜜芳香,这“sattva”的特性,食物的精华,这个味道就是这觉识,这个“我”意识,感知意念上的“我”,或者我们也称之为“有”性。它就好比糖的甜蜜芳香的味道.....
V:
那怎么能是食物的品质特性呢?我还是不明白你正设法讲述的东西。食物要么可能是惰性的(容易引起怠慢、疾病和心灵迟钝的食物)要么就可能是变性的食物(破坏身心平衡,消耗脑力。经常食用,身心会浮躁不安);这取决于食物的拣选。无论是我们所摄入的,粗重的各种元素成分,还是我们获取吸收的所有意念想法,思想,各种传授的知识和教诲,这是否就是您所谈及的食物概念?(四种食物:1.供肉身的粗食(段食)2.供心理满足的触食。3.供精神享受的意思食。4.供性命持续流转的识食)
M:
取得的食物基本上就是这个类型形式,这些食物就是身体。这身体里只有食物,并没别的,有一实体(entity)实际本质被称为“sattva”,就在当前。在这“sattva”和食物之间有某种关联。这不是简单的讲,这食物就是“sattva”;后者是某种微妙的产物,食物的某种本质精华。这样讲清晰了吗?
V: 清晰多了。
M:
进而还有一种很重要的东西称为“根本sattva”,sattva的根源,根本实质--原质。它的本能,那本领就是你忽然知道你在。它的本质就是你。所以在你的身体里,那原始的sattva,或者说根本sattva,就在时刻当前,基于它,你才有了觉识,知道你在,你活着。相关的另一概念就是所谓的“疾病”。如果某些东西偏离了sattva或者说构成身体的原资料,就会有某种混乱和失序,这就被称之为“疾病”。医生们是怎么调整修正的呢?通过给你药品;药品同样是一种“sattva”。这药品矫正这个偏离失序的混乱,于是疾病被消除。
V: 有时是这样吧,但有时又无效。
M:
实际上,这个“有”性状态,或者说有知觉性状态本身就是痛苦不幸的苦难。先于这“有”性状态的现象登台呈现之前,你根本没有任何问题,没有困惑和麻烦;在“有”性状态-知觉意识活动登台亮相之后,这些困惑和麻烦就开始了。重复一遍:有形相就有知觉,伴随形式形相,“有”性状态就显现出来---知觉和辨识,觉识到你在,你活着---伴随这知觉意识活动,所有的问题,困惑和麻烦就全来了。所以这个有知觉状态或者“有”状态只不过就是痛苦不幸的苦难。对此你有意见吗?你承认吗?
V:
是的,我承认这一点。有时候我觉得,疾病的发生是人们所做所为的某种必然结果;但有时候看起来,有某种构筑在身体里的,我们不了解的内置的东西,并且它就这样发生了;它有源于它本身的某种效力。而且当这种东西反向移动,疾病就消失.....
M:
此外,这个“有”性状态,这个“我在”觉识,我称之为“Upadro”(upadhi限制,条件,叠加加载),是困惑麻烦的源头。就如我早上讲的一样,这个苦难不幸的源头也同样开启了幸福效果。在这个“条件限制作用的叠印加载”上,在这个基本内容上,展现出“我在”知觉---你知道你在,你活着。
V: 对此无异议。
M:
你看,这身体的本质精髓,根本上就是“我在”知觉-“我”识。通过这个食物本质的身体被维系着。你跟上了?
V: 我跟上了....
M: 现在,这本质精髓就是这“我”觉识,在一天之内,会有很多瞬间,种种苦痛被“我”觉识所体验经历到。因为以它的性质(加载种种条件限制作用),很自然的是要去经验那些苦难的。因此,伴随着这个“我性状态”的现象发生和呈现,各种苦难不幸就注定如影随行,一个自然而然的必然结果。
V: 这些苦难不幸,在比重上,通常远远超过快乐。
M:
这“有”性状态,有两个方面:深眠和清醒状态。“我性状态”意味着,处于清醒状态或处于深眠状态。所以.....
V: 你怎么说“我性状态”意味着深眠或者清醒状态呢?我没理解这两个状态怎么都属于“我性状态”。
M: 在清醒状态,你知道你在,你活着。
V: 是的,在清醒状态,我知道我在,我活着。
M: 当你入睡时,你不知道你在,是这样吧?
V: 是的。
M:
这就意味着,清醒和深眠作为“我性状态”的两个方面是始终都在的。在深眠里,“我”被忽略,正因为它被扔到一边挂起,你被放开,完全的被释放,你处于你本身的平静状态。在清醒状态时,去弄明白,“你活着”---“你在”---本身就是一个苦难不幸;但由于你被如此众多的其它事情给抢先占用,所以你能维持那清醒状态。
“有”性状态的特性,“我在”觉识,不能接受和容忍它自身,不同意或者不喜欢它自身,无法忍受它自己。它不能单独独自的住在它自身,接受和容纳它自身,不能忍受孤独,不能简单纯粹的直接认识了解它自身。故而,就有了那“rajoguna”(躁动不安,动作不停,一刻也忍受不了“休止”的平静,无休止的渴望激情,渴望获得某种具体的东西或者可追求的目标,不断的变动,不断的周期摆动,具有破坏任何均衡稳定状态的倾向,无休止的各种未来期待和后果预测,抓住某种效果试图扣押,渴望变化同时又抗拒变化的矛盾焦虑).....总要以各种各样的行为活动的“有”性状态来欺骗绑架它自己,以便它不住在它本身;要住在它本身,容许和接受它自己是极其困难的。
最低劣的品质特性是“tamoguna”(活动和作用受条件限制,局部化锁定;把某事物限定在特定的范围和领域内,锁定在一个特定观看位置和立场上;缠绕某一事物盘旋,环抱着该事物绕圈子;主观化并且封闭,禁闭管制,被蒙蔽;粗大,不活泼并且明显可知可见的事物;所有思维和物理形式的基底和作用力,源自蒙蔽;导向种种极度的狂热或者极度的怠惰)它的作用是:它给人装上了特色功能,提供附加效果---对所有一切行为活动主张和断言“创作者身份”(始作俑者,发明者,著作权)---抢占做者身份“我是做者”的感受。强烈的感受到“我是做者”(责任和义务)。“Rajoguna”(躁动掉举)把人拽进所有的行为活动里, “tamoguna”(蒙蔽限制和主观化)主张和断言“创作者身份”(始作俑者,发明创造者)或者说对所有那些行为活动的“做者”(选择和决定者,行为实施者)。
可是要彻底的完全弄明白,无论正发生着什么样的事件,都是基于sattvaguna, rajoguna, and tamoguna这三种属性的运转显现。它们不是你的行为举动,不是你做的,你于此是完全的隔离,完全分开的。我一次又一次的反复强调。这全是基于三种属性的滑稽表演秀。还要弄明白,你正经历着这个“sattvaguna”,也即“我在”觉识。这“我性状态”是被你---“绝对存在”---所经历的,但你绝不是“我”性状态。对此你想说什么?
(名词解释:“sattvaguna“---导向幸福的独一机制,感觉能力,知觉,统一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平衡匀称,抗粘合作用,抗正负“时空”弯曲,帮助和促进意识的思考和映射,使得意识的映射和思考毫不费力,透过在“真实和虚幻”之间的衍进差别求导数来查询真值,查出真相。)
V: 我还能说什么?我没任何意见。
M: 这里我正在详细阐述的,不是一般性泛泛而谈。
V: 我知道,所以我才到这里来。
M:
随着理解,认清并超越了这三种属性,我完全清晰的了解它们的运作;这就是之所以,我为什么这样来讲述。我已经认识到,了解并超越了它们。很多智者圣贤,结束了全部的详细解释和阐述,仅仅只是想把你导入成就法,让你去跟随成就法和种种规程,种种行为规范去修习。但是先于训练之前,这三种属性是一个首要的主题,比任何训练都更加精深微细,是最不易觉察到的。
V:
可是于此同时,马哈拉奇叮嘱我们去纯化那些“属性的运转”在感觉意念上的活动---也即它们不把我们的注意力持续的拽回到这个尘世里。因为,马哈拉奇一直强调,我们和其他任何人一样,没有任何不同,除了我们“角色”上担负的职责任务之外,这三种属性的运转都只会是“随机”的,并且你就好像被一群海豚踢过来踢过去的一只皮球一样。
M:
跟上我讲述的内容,就会认识到---凡是正在发生的事件,全都发生在这些“属性”领域内。并且在这个进程中,认识了解到“独一我”根本不属于它们的游戏。逐渐的,越来越超脱于这所有尘世行为活动,越来越不在乎,不介意这一切尘世里的行为活动,逐步退出这游戏,超越于这些属性,并且知道,完全知道他并不存在于这些属性游戏的领域内。当你被卷入参与到这些属性活动中,你就渴望从这尘世里拥有更多更多的东西;但是当你彻底的了解到,你不是这些属性,也不是这些属性游戏,那你就没有任何匮乏,毫无诉求和期待。
V: 成就法是必须的吗?
M:
成就法,规范,纪律和训练,仅仅只是:这觉识正居住在这个身体上,这觉知--这三种属性的精华--知觉“我在”---“我是这知觉,我是这“我在”感,我是这时刻当前的临场知觉”,这是第一步。你必须和这"我在"感的知觉融在一起,你只住在那儿。你一定要沉思“我不是这身体,但我是居住在这个身体上的"无形-无相-无名"的觉知;那"我在"!”在这样的状态驻留足够长的时间,当你能稳定在这个状态时,无论你有什么样的疑问,那[“我”识]本身就会为你,只为你,萌发出活力和内涵,于是一切都会清晰起来。外部的知识都没有必要了。
V: 对于成就法来说,需要什么技巧吗?
M:
如果你考虑怎么开始...那就是只有上师的话---“你不是身体!”确信无疑,这就是起始点。就牢固的稳固在那儿,在那“自觉觉自,自观我在”的状态。自发的,不由自主的,自然而然的完全信任。信任什么呢?“我在”,无须任何内外言语,不管你在哪儿忙什么,不管你是什么人,无须言语,“我在”!---这本身就是信任。此时,你就不得不把你本身升至梵我状态,那“我在”本身就是梵;这身份是你不得不提升到的身份。
V: 为此独自隐居闭关一段时间,这也不是必须的吗?
M:
在你持续稳固在确信无疑之前,也许你不得不进入独自隐居的闭关状态,可一旦你稳定牢固的确信,你确信你只是"那"(绝对存在/自性本能);那么即使你在熙攘的人群里,你也不会从"那"跌落。
V: 某一刻,你认识到“你是那”;之后,你时刻时刻都在凝视着“我是那”,你正设法去相信,去信任“你就是那”。当确凿无疑到来的那一刻,那一刻就是成就,就是觉悟吗?
M: 是的,那就是了悟的时刻。
V: 当你认识到的时候,那觉悟的标志性迹象是什么呢?
M: 毫无任何迹象,无任何境界可得,因为当时唯一的你压倒一切。
V: 会看到任何特别的吗?
M:
你知道,你可能看到很多令人惊奇的现象。你可能看到光...这所有的光照归于什么?归于“atma-jyoti”(自性之光),本我之光照耀本我自己。
V: 我在几本书中读到,就在觉悟的同时,昆塔里尼(Kundalini)唤醒。这是一个事实嘛?
M: 你说的昆塔里尼发生在他(宾格的他)身上。我不涉及那东西。
V: 发生在谁身上?
M: 正阐述那想法的人,发生在他身上。我不涉及那些观念。那是“Muktananda”穆克塔南达的兴趣范围。
V: 也有其它不同的人讲同样的东西。
M: 我的途径不一样。我不讲那个。
V:
结果是否不一样呢?无论谁达成觉悟,我们都纯粹只是听说而已。毫无任何真实的证据。我们被修炼的瑜伽士告知,不论何时,当他们觉悟成就时,就获得了超自然的神通力。奇异的光呈现给他们;他们进入一个不同的领域里。在觉悟成就的那一刻,在他们身上发生奇妙的事情。
M:
也许,你还想象出各种各样不同的“神”。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但这不意味着,你就总想着那些观念,沉湎其中浮想连篇。
V: 是啊,但会发生那些事情吗?
M:
会的,但是,拼命的想要去体验和看到所有这些事情,努力的想要去获得某种境界体验的这个过程中,轻易的就忘掉了朝向“自性觉悟”的路,不把“觉悟本性”放在心上。可以说,那些人正在研究和凝视着电视屏幕;这只表明,他们依然想要保持在“依赖感受体验”的状态里,渴望去进入某个有体验的感受境界。他们还没超越那些幻象境界。
V: 马哈拉奇正在阐述的是什么?正在讲《薄伽梵歌》的术语吗?这是不是“智慧之路”?
M:
不,不是智慧之“路”。持续的守住在觉知里,不是这个意思。智慧之路,意思是你正行走在一条道路上。你的目的地是---知“我在”---自觉觉自---住在那知觉上....
V:这还是依据《薄伽梵歌》,智慧。
M:
道路,意味着你总是在努力的行走。我没打算去行走。当你谈及“道路”,你就认为那“目的地”是在远处,你就不得不走到那儿。关键在于:你就在“目的地”,你就正好是“目的地”,所以哪儿有必需的任何道路?
V: 这么轻易可达?
M:
那目的地,是天然的,本来固有的,不矫揉造作的“本来”-本性本能。不幸的是,你被连结在各式各样的不同类型的印象观念里,你被陷进那些印象观念的泥潭里停滞不前。事实上,“你在”是自发的,最自然而然的,毫无做作的。
V: 我再换个方式来说。在《薄伽梵歌》里.....
M:
我不想让你到“外面”去找任何支持。此刻就只有两个人,你和我。别把第三个人拉进来,或者别寻找什么第三方支撑。这谈话就完全只在你和我之间展开。
V: 马哈拉奇和无上主克里须那之间有什么“意见分歧”吗?
M: “意见分歧”?我没明白你指的什么?在我的词汇表里,没呈现出那术语。
V: 我引述无上主克里须那的《薄伽梵歌》里,让我欣慰满足的话.....如果你不照耀我,还会有谁呢?
M: 知“你在”,那觉知就是无上主克里须那。
V: 好。我的觉知.....
M: 那就是克里须那。
V:
我觉得最轻松的路径,就是虔诚,奉献和热爱,不管是拉玛,克里须那,还是任何神,甚至是上师,你都全神贯注,根本不想我,不考虑我是谁,不考虑我是这样还是那样,你用虔诚和热爱去称他的名字,奉神的名。或者上师的名。然后你就获得成就,就觉悟。你甚至会得到智慧。通过“bhakti”(巴克提,以对一个神的虔诚信奉求得自身的解脱)单纯的,什么都不想的“bhakti”。不考虑你是谁,你是什么,也不考虑什么知觉本身,不想什么“我是那”。只通过纯粹的“bhakti”,什么都不想的“bhakti”就会醒悟。以无比的虔信,觉悟就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