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灵学社群,中国第一个实质意义上的灵学圈子:
①灵性图书馆电子书终身会员80元,单本三元,享受所有书籍,月月更新;
②全网收集音频、视频灵性课程终身会员198元,享受所有课程,月月更新;
③线上灵性读书会终身会员399元,入微信群,享受1.2.3所有服务,馆长周周更新原创录音,学习交流干货;
加入我们,联系微信:356508476
(心理学者、营养师、按摩师、医生、身心灵工作者、气功爱好者、辟谷爱好者、瑜伽爱好者、
轻而易举的富足实践者、合一学习者、深层沟通爱好者、奇迹课程学习者、家排爱好者、水晶爱好者、太极爱好者、国学爱好者)
第一章 性心身各论
二、心
心是三界性身的枢纽,又是阴阳交关处,一念为善,便可上达为圣为贤,一念为恶,便可下达为妖为孽,圣贤与妖孽,都是由心来作主。心对人一生的行止作为,起着决定作用。心在佛家泛指一切精神现象,作为一切精神现象的总称,故曰:“一切唯心造”。儒家把心作为道德修养的关键,故曰:“正心修身”,“存心养性”。不论宗教哲学或道德伦理,都把心摆在生命中极为重要的位置。
心如此重要,那么心的来源怎样呢?先生说:“地赋以命曰心”。人的出生离不开阴阳,天为阳,地为阴,人受阴阳之气以成形。天赋以性,每个人都是出生在一定的环境中,此环境可理解为“地”。地赋以命。人不可能脱离环境而生存,环境便决定了人的命,“命者名也”。(详见《性命界说》)
先生说:“除了自己以外,周围的一切都是自己的命”。人的生存是脱离不了人和物以及环境的。出生在此环境,即有此“命”,便开始形成了在这个家庭中的不同角色(尽管他自己不懂),如当儿子、女儿、弟弟、妹妹、孙子……(都离不开环境)。故曰:“地赋以命”。人“对境生心”环境千差万别,人的心理活动也必然千差万别。佛家讲“心本无生,因境有”,境不同,心理意念也必然不同,这便是“命曰心”。例如有了妻子才当丈夫,便有丈夫的心理活动,就应心存丈夫之道;有了孩子,才当父母,便产生父母的心理活动,同时就应心存为父母之道。又如从来没看见过白色的人,他便不清楚什么是白色,从来没闻过香味的人,他便不清楚什么是香味。由于看过白色,闻过香味,才产生白色香味的意识,即“对境生心”。当然,心又能反作用于“境”,可以改变环境,改造命运。
从前西方有一个王子,刚一出生,父亲的王权便被推翻了。新的政权把这个小王子关闭到一个与外界长期隔绝的小屋子里,只是给他留一条活命,待到十六、七岁时,放他出来,他便什么也不懂,连话都不会说,成了一个白痴。这就是因为他面对的环境,只是一个小黑屋,根本没具备能使他的“心”成熟起来的环境与条件。又如印度发现的狼孩,毫无人的意识,这都充分地证明了“对境生心”的道理。明乎此,则“地赋以命曰心”的问题,便很好理解了,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地府赋以命曰心”。
有人要问,那个小王子从小就没受到后天恶习的染污,他的心不是非常纯净善良的吗?其实并非如此,他已失去原本真心的智能,乃是长期处于蒙昧无知的浑噩状态,而人的原本真心是经过长期打磨修炼净化的结果。
上述内容,只是对“地赋以命曰心”的浅层解释,如深入地探讨,则必然涉及到宿世业力与因果等道理,人的投生都是受业力的牵引,所谓业力的牵引,并非有外力驱使,而是自己宿世的心理行为形成的业力所决定。“命曰心”,命是由人的宿业所决定的,如果只言“命”而不讲“心”,则命便成为固定的了。然而心是变化的,是自主的,是阴阳交关处,可善可恶,可上可下,是灵活的,所以命也是可变的,是可以自主的。
心与性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宗教也好,哲学也好,谈到人的精神修养如何提高境界时,都离不开心和性。儒家讲存心养性,佛家讲明心见性,道家讲修心炼性。佛家说心性不二,在应用时,往往心性二字通用。所以有人把性比作水,叫做真如本性,也叫自性,把心比如波,即是心念、妄心、贪心以及印象、感受、思维等心理现象。水和波一静一动,不二不一,但其作用并不相同,心是幻生幻灭随缘而变的东西,是对境生起来的心念和思想。用这个心,可以为善,可以为恶,可用以成圣成佛,亦可用以为妖为魔,可用来成就事业,亦可以此受尽羁绊。那么性呢,虽然摸不着,看不见,却是心的动力与能量的源泉,是生命的根本。
儒家讲尽心、知性、知天,明确了性源于天,人天合一的哲理。孔子说:“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欤”。说明了心这个东西,是不好驾驭的。常言说:“心猿意马,易放难收”。故修身必须首先从心上下功夫。人一生的境遇不同,有时可以改变,也有时很难改变;但为善为恶,道德品格上的差异,完全可由自心决定,自我掌握,可随时改变。
心有道心、人心之别。《书经·大禹谟》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人心包括妄心、私心、贪心,以及恩爱缠绵,恨怨交炽,情牵物累等心理活动,又称“后天心”,其行踪不定,变化无常,不易把握,是非常危险的。故曰:“人心惟危”。道心是公而无私,与人为善,道理常存,胸襟开阔,知足常乐,不为形所役,不与世浮沉,常处于觉醒状态,能自我主宰的。此心态的变化是非常微妙的,要从细微的一念处下功夫。所以说“道心惟微”。后天心(人心)要克制,要削弱,要消除,道心要充实,要发展,要增强。道心是与天性统一的。
1、人心
修心的关键是要改变人心,净化人心,常存道心。但首先必须认识人心及其严重的危害性,人心一旦膨胀起来,便是财富越多越好,地位越高越好,权势越大越好,享受越丰盛越好。总之,天下所有的好事,我都俱备才好。为了达到此目的,竟而不择手段,且永无满足之日。殊不知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其后果没有不以恶贯满盈、身败名裂而告终的。
人心活动,出没无常,不易把握。在此,仅就其常见者,略做剖析。
(1)贪心
贪是“人心”诸多表现之首。人们对金钱正确的取得和使用,可以给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和快乐。但往往受贪心的牵引,终生奔波,无有已时。尤其是那些由于分外之贪求,不知有多少人陷入深渊而不能自拔。贪的对象,无非是财色名利,权势地位,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多的享乐,更大的幸福。但到头来,往往是事与愿违,适得其反。因为他不知道,物质生活越丰足,往往是精神生活越空虚,而物质再丰足,也弥补不了精神上的空虚。何况一个人无论多么富有,他所能享受到的东西,毕竟是有限的。常言说:“家有千顷良田,夜眠不过八尺”。人们为了金钱,疲于奔命,绞尽脑汁,但发了大财后,却背上了极为沉重的包袱,日夜忧虑。为了如何能保住这些财富不受损失,更要加倍费尽心计。况且富有了之后,对子女溺爱,娇生惯养,使之依赖成性,正是贻害后代。一旦人们在金钱欲望泛滥之时,欲火燃烧,为了猎取更多的财富,不择手段,就会象飞蛾扑火般的自取灭亡。因此在发财之后,仍能于财富之中寻出真正乐趣的人很少,孔子说:“放于利而行,多怨”确有道理。
金钱和色情原是一丘之貉,二者常常是相伴而行的,有的人以为有了金钱便有了一切,殊不知金钱不是决定人们幸福的唯一因素。金钱虽然可能攫取美色,但买不到纯洁的心灵。历史上由于金钱美女给人们带来祸患的事例,不胜枚举。
贪得无厌,不仅造成道德品格堕落,并且最后无不酿成可悲的下场。所以先生说:“贪就亏天理债”,经常教人们去掉贪心。佛家更把“贪”列入“三毒”(贪、嗔、痴)之首。
(2)私心
私心是“后天心”的核心,一切以我为中心,遇事先为自己打算,看看是否于我有利,是否有便宜;占便宜就乐,没占着便宜就不高兴。如果吃亏了,就要生怨恨心。私心是豢养一切后天心的巢穴。是所有烦恼与痛苦的根源。一旦个人利益受侵犯,自尊心受伤害,便立刻产生敌对心理,严重时便采取报复行动,往往造成不幸的后果,常言说:自私之心,人皆有之。但私心之泛滥,超越一定规范,侵犯了他人的利益时,就要引起对方的反感,甚而闹起纠纷。反过来,如果遇事多为他人着想,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便是儒家的“恕”道了。
私心越大,则苦恼越多,为何这样讲呢?私心大的人,他的贪欲也必然多,那么满足不了的欲望,当然也要多,当着一个欲望达不到时,就很不愉快,何况更多欲望不能满足时,不就苦恼重重了吗?而且被私欲牵着鼻子走的人,永无满足之时;旧的欲望满足了,新的欲望又产生,欲望是无底深洞。既然私欲永无满足,则他的苦恼便永无尽期。这正是自己欺骗自己。所以常言说,欲壑难填,就是这个道理。多数人把金钱看得太重,殊不知他占有了金钱,而金钱却占有了他的灵魂(全部精神为金钱所役)。如果财迷心窍,竟而失去理智,贪赃枉法,偷盗抢劫,图财害命,结果不但得不到幸福,反而落入法网,甚至丢掉了生命。
有人说,人类正因为有欲望,才能不断的进步,才有科学的发展,这话诚言之有理,完全正确。然而那些私欲泛滥,作恶多端的人与造福人类的科学家,岂能同日而语?
(3)妄心
胡乱的想法,荒谬的打算为妄心。它的建立既无可靠的真实基础,又不能从现实出发,随意所为,不仅不能实现自己的意愿,且使心绪不宁,竟而精神恍惚,徒增烦恼。有时妄念是无意中产生的,来无影去无踪,是修心养性者的极大障碍。但也有的妄心,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表现了个人的狂妄自大,想入非非,往往结果一场空,这种人的思想活动,乃是私心膨胀的又一个侧面。由于荣华富贵名利地位之心牵引,常常把人们拉入绝境,理想幻灭,希望落空,自信心崩溃了,跌入深渊,这便是他一开始就不能充分认识自己,而轻举妄动的结果。其实,财富、名利、地位都不可能永驻,都不是人生意义与价值的所在,而是些虚妄外在之物。人们由于追求它们生起的妄念,污染了自己的本性,造下了罪业。
那么又如何对治妄心呢?一是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认清现实,不可跟着个人的私心妄念盲目奔驰。另有一种高层次对治妄心的途径,便是“见利思义”、“唯义所在”。只要是在道义上应该做的,不问利害得失,要勇往直前,只管耕耘,不问收获;如果于道义上良心上说不过去,虽然前面是一项难得的财宝,唾手可得,但也绝不动心,这便是道心做主,妄心让位。
(4)怨恨心
怨恨心多发生在个人利益受侵犯,感情受伤害的时候,常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中。如怨恨之心发泄于外,便是秽言出口,撕破脸面,或采取报复行动;如蕴于内,则愤愤不平,怒气填胸,痛苦不堪。追其根源,则不一定是什么原则问题,往往由于一句话或一点小事引起。其实如果不是由于对方说话无礼,便是你个人心胸狭窄,缺乏涵养。事情怨谁,暂且不论,只就把自己气得如此苦不堪言,便是个极大的损失。德国大哲学家康德有一句名言:“为了他人的无理而生气,便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其实行为无理的本人不一定受到惩罚,而你却因此气得头昏脑涨,身心俱损了,这不是你当即受到“惩罚”了吗?凤仪先生说:“看他人不对正是自己不对”,即是指此而言。无病的人可由此气出病来,有病的人可因此病情立刻加重。但这对彼此矛盾的解决,毫无补益,而自己却首先承受了这场冲突所带来的后果。
古人说:“气为诸病之源”。又说“百病从心生”。先生说:“心中常存他人的好处便是存阳,常存他人的短处,便是存阴”。阴气存多了必然生病,这就是说明由于不良的心理因素,直接影响了生理因素。举一个人所共知的例子,人们在心理不愉快或精神烦闷的时候,不管什么样的美味佳肴,也吃不出味道来。又如长期怨气闷在心里得不到发泄时,更极易患膨闷胀饱,消化不良等病症。至于由于精神因素而患了严重的疾病者更是常见的。如由于一场暴怒而引发了脑血管疾病,确是时有发生的。其实有许多种疾病都来自心理因素。
凤仪先生说:“人与人不和是因为有心,心(人心)是个小人啊!”由于人心在作祟,可引起很多的家庭不和睦,如夫妻反目,婆媳不和等现象,确是随处可见。在人群中由此而发生殴斗,甚至流血事件,也不时出现。所以恨怨心是家庭和社会不安定的祸源,尤其对一个人精神境界的提高,以至自我解脱,乃是最大的障碍。所以凤仪先生把化除气火,列为修心养性最重要的课题之一。不论儒、释、道哪一家,都把心性的修炼,作为超凡入圣的必修之课。
(5)淫欲心
金钱美色对人的诱惑力最大,吸引力最强。尤其美女这一关,古往今来,英雄豪杰闯不过去的,大有人在。再者那些财大位高的人,他的淫欲之心,可肆无忌惮地泛滥,致使地位越高,则人格愈低下。他手中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可以为所欲为,结果陷落深渊,身败名裂者,不胜枚举。所以修行人把戒“淫”列为最重要的戒律之一。
修道的人最重“定静”二字,淫欲之心不戒除,怎会定得住,静下来,怎能坐到净化心灵?一个人,如果色情之火在心里燃烧,不必说修道之士,就是作为一个普通百姓,也已经不“称职”了。特别是整个心灵被淫欲占领时,便什么荒唐事都可以干得出来。比如同甘共苦几十年的结发妻子可以抛弃,对儿孙可以不顾,而迷醉于寻花问柳。所以淫欲对性灵的污染最为严重。孔子有“戒色”之训,正是为此。
陷在色情旋涡里的人,如果是一个学子,绝读不好书;如果是一个工作人员,绝不能一心为人民服务;如果是一个军人,绝打不好仗。淫情如果发生在家庭里,则夫妻必要分崩;如果发生在人群中,则必要闹得人际关系龌龊。总之,它象毒瘤一般,生长在哪里,哪里必要溃烂,所以戒淫欲是作完人的起码条件。
(6)虚荣心
虚荣心即是羡慕追求表面的光彩、体面,而不是着重实质的进步与提高,好虚荣的人从想的到说的、做的,往往都没有实在的基础和真实的内容,却处处要与人相比,贪好攀高,其实“贪好”与“做好”有两种不同的内涵,贪好是想要把好事(如名、利、财、色……)都归于我,而做好是向好的方向去努力。好虚荣的人,本来没有充足的经济条件,而硬要千方百计装做富有,本来没有那么大的本领,偏要把自己装扮得很有才华,一旦做出一点成绩,便沾沾自喜,很怕别人不知道。由于这种虚荣心的驱使,平日很难踏踏实实地工作,干出实实在在的成绩来,但却是死要面子活受罪,自尊心很强,不愿让别人指出缺点,提出意见,不肯暴露自己的真实面目,处处离不开虚伪的面纱;如此做人,永远不可能有开阔的胸怀,坦荡的情绪,更不可能与人坦诚相见,肝胆相照,这岂不是永远做一个不实事求是的假人吗?有句名言说得好“虚荣很难说它是一种恶行,然而确有许多堕落者,就是从这里开始,走向堕落的深渊”。
虚荣心太强的人,不可能肩负责任,更不可能做出一番事业。他的意志很脆弱,感情易波动,经不起坎坷逆境的考验。因他的内心总是被虚荣二字羁缚着,见不得一点“不好”和打击。他的所谓成就,都是建筑在虚假的基础上,有时做了一些好事,目的也是为了求人知,如果事与愿违,他便懊悔不已,认为好事白做了。所以凡是为善而求好报者,严格说来,都属伪善。只有认定“众善奉行”是天经地义,不含任何私心,方为真善。所以凤仪先生说“学好(求好)的人多,学道的人少”。
(7)嫉妒心
对才能、名誉、地位或经济条件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谓之嫉妒。原来对方并未侵犯他的利益,伤害他的感情,而是他单方面产生的敌对心理。只许他永远居于领先地位,不许别人超过他。假如人人都存这样心理,人类还能进步吗?恐怕永远停留在原始蒙昧状态了。所以嫉妒心理是人类前进的最大绊脚石,对个人来讲,存有这种心理,便永远不会上进。如果反过来讲,别人进步我高兴,我可以向他学习,别人的成功我欢迎,欢迎社会上又增加了新的成果。这两种不同的心态,便形成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前者对己对人都有害,后者对己对人都有益。然而却有些人死死地抱着嫉妒心而不放,可见嫉妒心是何等的顽固与卑鄙了。欲修身立命者,存有嫉妒心,正与把船牢系在岸边,虽欲撑出半步,也绝不可能的道理是同样的。
有人问亚里斯多德:“为什么心怀嫉妒的人,总是心情不快呢?”亚里斯多德回答说:“因为折磨他的不仅是本身的挫折,还有别人的成就。”
嫉妒心如果滋长在位高权大者身上,便可助长其杀机,在他身边的人,前进的步子比他稍大一点的便危险了。轻则压制,重则被除掉。古人说:“人心惟危”,于兹愈可证其言之确凿了。所以先生说:“嫉恨是造孽的总根”。
(8)牵缠心
牵缠心的表现是拿起来放不下,粘上就摘不开,致使心灵上的压力沉重,有时陷进去,长时间不能自拔。牵缠心多表现在对人、对事、对物,其中尤以对人的牵缠最为严重。例如在家庭里,上有父母,中有妻子,下有子女……,在各种关系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常言说:“儿行千里母担忧”。诚然,父母对子女的牵挂最为严重,子女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时时处处都在牵着父母的心。幼小的时候,生活不能自理,离不开父母的照顾。然而由于过分的牵心,往往变成溺爱,失去严格的要求与正确的教育。因而过分的疼爱,对某些事情就不能正当的对待与处理。比如医院里有多年经验的老护士,为患者注射,本来是很平常的事,但对自己的小孙子注射时,竟弄得手足无措,这是什么原因呢?只因为中间有个“亲情”在障碍着,缠绕着。因此常常是很简单的事,反而复杂化了。所以身上的重负放下容易,心里的重负放下就非常难了。
牵缠心的突出表现是“爱别离”。人常相聚首,而一旦生离死别,会给人带来极大的伤感与痛苦,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夭折,有时多年不能忘怀,严重的影响身体健康。夫妻长期居于两地,互相牵心,昼思夜想,心绪不得安宁。情人一旦失恋,便痛断肝肠,甚至走上绝路。此类牵缠心都不是用语言劝说所能轻易奏效的。看来牵缠的魔力竟而能致人于死地,真是不可思议。所以牵缠心往往能把一个人长时间困在精神的牢笼里,无法自我解脱。先生说:“以情相恋的,都是冤缠鬼”。牵缠多么可怕!
学道者最怕牵缠。有牵缠便不能“制心一处”,致使精神分散,严重时可把个人的整个心身搅乱,弄得神魂颠倒,神不守舍,如痴如呆。有的人修炼一世,在功果即将圆满时,竟而被放不下的心事,或未了的念头牵回来,而未得解脱。传说古时有一位修行多年的道人,道果成就,正值升天之际,忽然想起来,平生最为心爱的珍宝,灵魂便立刻退转回来了。俄而觉悟道:“啊!原来是这个小东西把我拽回来了,使我数十年的道业,毁于一旦!”一激之下,便摔碎了珍宝,后来继续加修,彻底了脱一切,才轻松自然,毫无牵累地羽化了。所以凤仪先生说:“人不成道因为牵缠,只是牵缠二字竟把佛祖吓得大哭。”这种激切地警语,有力地说明了牵缠挂碍,对修道的人是最大的危害。
修道者能在修行的过程中达到割情断爱,确是大丈夫气概的表现,所以古人说:“太上忘情”。这样才有了脱尘寰的资格。那么怎样去掉牵缠之心呢?首先要做到“求己而不求人”。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人的一生最大的事,就是尽到自己所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责己而不责人,最后做到无愧无悔,心安理得,了却一切。尤其是在伦常之中,更是如此,只要对人尽到我应尽的力量就可以了,正如我欠人的债都还情了一样的轻松。至于对方如何,就不必更多地过问了。相信他的命运,最终还是由他自己决定,别人是无能为力的。“助长”不但无益,反而有害。正好象植物的成长,各自有它不同的规律,你再着急,时候不到,也是不能成熟的。这说明牵缠挂碍是毫无用处的,只能有害于自己。说到究竟,欲彻底去掉牵缠心,还必须看破一切,放下一切。
(9)多疑心
疑心和信心是相反的。多疑的人,一生难负重任,难成大业。他处人不能推心置腹真诚相待,常好望空捕影,无中生有。不是想这个人对他有意见,就是想那个人讲他的坏话,总是疑神疑鬼的。如果身为领导,他不能相信下属人员,不敢大胆用人,不敢放手,所以,他手下的人,无法施展才能,难成事功。这样人,交朋友也很难坦诚相见,患难与共。在家庭里如果狐疑心重,对人处处提防,时时小心,则夫妻很难和睦,无形中使对方精神受到束缚,往往伤害人家的自尊心,必然造成很多烦恼。其实多疑心的人,对事物的判断,常常失去准确性。
有远大理想的人,必须有足够的信心和坚定的意志,方能产生一种巨大的力量,潜能才能发掘出来。如果信而不实,疑虑重重,劲头便不足,才智也不可能充分发挥,这样的人的事业成功率就要降低了。
信心真,信力足,才会产生真实的感情与旺盛的力量。比如看电视、看戏剧,看到动人处,与剧中人同喜怒,共哀乐,这是与剧情完全打成一片(已无半点怀疑)的结果。否则认为剧情是假的,剧是人编的,这就不能产生真实的感情了。很明显,信心与疑心是两种不同的心态,便产生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
对宗教,性理疗病或气功,都必须有十足的信心,方能产生力量,所谓“信则灵”,就是这个意思。有了信心,就等于把电视机的开关打开,调好频道,节目自然能收来。而怀疑心就等于开关闭着,再好的节目也收不来。又比如铁锅有砂眼,球胆有漏孔,总是要漏水跑气的。信而不实或者多疑心的人,正象那砂眼和气孔似的,终难完成其功用。所以凤仪先生说:“人,必具大信力才能成道”。
(10)依赖心
依靠别人或事物而不能自立谓之依赖。依赖常了,便养成依赖心。幼小的时候,生活不能独立,依靠父母,这是正常现象。但已经到能够独立的年龄,仍然处处依赖父母或他人,就成为人生一大缺陷了。
生活上能自立,经济上能自给,是一个健全人所必须做到的。否则,只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终日无所事事的人,便成为寄生虫了。这样的人活得毫无意义。所以生活上能自立,是每一个人生存的起码条件。
人要想生活得有意义,有价值,有真正的幸福,不仅在物质生活上能自立,更重要的是在精神生活上也能自立。如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必要依靠某某人,离了他(她)就不能自立(病残者除外),一旦遇到生离死别的情况,便一蹶不振,痛苦不堪,此时,物质生活再丰足,也难有幸福了。又如在团体中依靠某上司的私人关系,被提拔上去,一时扬眉吐气,不胜荣耀,然而有朝一日,某上司下台了,他也必然随着垮下去,这便是依附他人不可避免的结果。
人必须打破依赖心,不靠任何人的权势,全凭自己的德才,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走上去,这样才会有稳固的根基,光明的前途。
学道的人更贵自立,有一首描写云游禅僧的诗偈:“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为了生死事,乞化度春秋。”如此顽强的自立性格多么潇洒而高洁啊!这并不是提倡出家,而是赞赏这位禅师为了探寻真理体验真理的卓绝独立的精神。其实不仅是修行的僧人,即便是一位作家或科学家,都有甘于寂寞,富于自立的品格。只有耐于寂寞的人,才能永不寂寞,这正是一种可贵的高尚的自立精神。
依赖心强的人,是不能修道的。修道者要不畏艰苦,不怕孤独,箪食瓢饮,也能安贫乐道,坎坷逆境,也能泰然处之。少欲知足,自然少生烦恼。
先生说:“不能自立的人,何时也不能出苦”。因此,他才风尘跋涉,奔波四十余年,创新女子义学,让女子读书自立,以求永远出苦得乐。
(11)挑剔心
对人对事过分严格地在细节上指责便是挑剔心的表现。可是还美其名曰:“一贯认真,对人负责”。实际上是缺乏修养,涵养力很差的反映。如果在家庭做老人的,对子女总好挑剔,本来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往往弄得儿孙不知所措,因而不愿接近老人,甚至成年之后,便要远离开家庭,所以好挑剔的老人,有福也享不好。夫妻间吵架,也往往是由一些小事引起,其实也正是挑剔心从中作祟。
作为一个团体的领导,对群众专好从细节小事上着眼,吹毛求疵,往往在大事上忽略,造成因小失大。不仅对群众工作搞不好,并且很容易影响了大事,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不可以平均使用,必要先抓重点,如果大事小事都用同样的力量去管理,恐怕西瓜芝麻一齐去。郑板桥所说的“难得糊涂”,就是指对小事不要过分挑剔,视若糊涂。但对大事原则问题,却毫不含糊,正是小事糊涂,大事明白。
对着重修心的人来说,好挑剔即是“分别心”的泛滥,把自己陷到是非的旋涡里,便要过分的计较是非。古人说:“水至清则无鱼,师过察则无徒”。对人过于苛察,便显得毫无涵养,使人对他不得不敬而远之了。俗谓“宰相肚里能撑船”乃是胸襟开阔兼容并蓄,善养人才的表现。《易经》说:君子以“厚德载物”。正是说的这种容纳一切的精神境界。
(12)争理心
人在彼此闹矛盾的时候,往往认为责任在对方,而自己有理。从刚懂事的小孩到耄耋之年的老人,绝大多数人如此。这种争理之心,几乎人皆有之,事实上并不一定是真怪对方,然而矛盾发生之后,能够主动承认错误的人,是很少见的。人我之间的关系不和谐,常常闹纠纷,其关键即在于此。更有甚者,责任明明白白是在自己身上,却强词夺理,把责任推到对方身上。
争理心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如自己认为过去我对他有许多好处,但是现在他把我的好处全忘了,认为他太对不起我了。
又如某件事的成功,都是我的功劳;然而办糟了,便推卸责任地说,都是他的过错,与我没有关系。这是推过揽功,认为自我一贯正确,总是有理的表现。
争理的表现是多方面的:
1. 我做了许多好事,花费很大的力量,但是没有人看见,没有人说我好。早知如此,不如不做了。
2. 这宗活就是我最卖力气,别人都不使劲,我太不上算了。
3. 我吃点亏没关系,但是吃亏要吃在明处,让大家知道。
4. 这事不怪我,是他们的误会,非弄个水落石出真相大白不可。但是一时搞不清楚,怎么办呢?几年也搞不清,你还怎样呢?背着多年冤案的人,又该怎样?
5. 按道理涨工资本应有我的份,但没涨上没关系,我不是争这几个钱,就是要讲讲这个理(其内心里还是为了这几个钱)。
人群中,上述争理的现象是常常发生的,当然还有许许多多的表现。它不仅影响了人际关系的和谐,更重要的是给自己增加了许多烦恼,然而徒增烦恼,对事实又有何益?尤其对心量狭窄的人来讲,可成为很大的精神压力,甚至成了多年的沉重包袱,严重地损害了个人的心身健康,竟无法自我解脱。
然而上述事实,如果放在一个有远大志向,胸襟开阔,能高瞻远瞩的人身上,很可能是与上述情形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心境了。他能把那些别扭事视为对自己的一种考验,或严酷的锻炼,多从有利的方面来想,这就叫作内心世界的“拨阴反阳”。
争理现象在家庭与亲友之间,更是常常发生。如由于说话、处事,彼此认为不合理,而引起了争执。尤其亲友之间,由于礼尚往来,厚薄亲疏等而引起争理的情况,更是常见的,有的表现在外,有的暗含于内,都会带来种种不愉快与麻烦。所以凤仪先生说:“断不了争理,断不了是非”。
(13)自满心
《书经》说:“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话,所以能被千古传颂,只因它道破了颠扑不破的一条真理。人不论在知识、学问、才能或德业上,一旦自己认为满足了,便是固步自封。其实不仅是止步不前,反而要后退了,自满是走下坡的开端,潜伏着失败的种子,月盈必亏,自然之理。所以只有谦虚,才会使人不断进步。
如作为一个读书的学子,有自满心,其学业必然退步,古语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又说:“学无止境”。学问既无止境,怎能容得自满呢?自满的实质,就是骄傲自大,做出一点成绩,沾沾自喜,甚至自夸自擂,自以为了不起,这样,不仅消退了前进的动力,且暴露了自己的轻薄肤浅。
学道的人更忌自满,自满是求道者的最大障碍。有一位南隐禅师,一天当一位学者向他请问什么叫做“禅”时,南隐一言不发,只是以茶相待。他持着茶壶,向杯子里倒水,杯子满了,仍继续注入,水都溢出来了,还是不停止。这位学者眼见茶水四溢,直到再不能沉默下去了,慌忙提醒说:“禅师,已经满出来了,不要再倒了”,南隐禅师点了头说:“你就象这只杯子一样,心里装满了你那偏执的看法与成见,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我如何对你说禅呢?”所以先生说:“人得空出来,才能归先天。”
(14)执着心
人的一生,基本上都是在追求满足欲望中度过的。如权势、地位、财富、名利、爱情等等,以为拥有这些,就能得到幸福。然而,真的得到这些,就幸福了吗?恐怕过不多久,依然烦恼重重,痛苦不堪,其原因何在?确实值得我们认真探讨。况且有些认为是幸福的东西,转眼又变成痛苦了。比如人们以为升官发财是幸福,然而,一旦丢了权势,损失了财产,便立刻成为极大的痛苦了。又如赌博的人,在赌的时候,以为是最大的兴趣,但输了钱便马上带来不兴趣。吸鸦片的人,当时的兴趣飘飘然,无法形容;然而,一旦犯瘾了,或家业败落了,其狼狈相也是无法形容的。诸如上述的幸福与兴趣,都是非常短暂、转眼即逝的,“欺骗性”非常大。其原因又是什么呢?一句话,就是“执着”二字。实际就是本末倒置,以假当真。执着在虚幻不实的事物上了。
人往往被执着二字,牵着鼻子奔波一生,到头来不仅仅是一场空,且带来许多烦恼和痛苦,甚至是惨痛的悲剧。如执着在爱情上,在恋爱的过程中,其幸福感好象无以复加了,然而,一旦失恋了,其痛苦也是无以复加的,甚至由此而走上了绝路。这便是执着在爱情上引起的严重后果。执着的劲头越大,其痛苦越大。执着什么,最后必受什么苦,因为你所执着的地方,正是最能牵动你心的地方。所以凤仪先生才说“世界是个万迷阵”。
人们执着肉身为最实在,一切都为了它,整个心灵为肉身所役,结果造下无边的罪业。佛教说:“身为苦本”。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其实,身体是行道的工具,为了修道立功立德,借假修真。然而人们偏偏执肉身为真,才造成人生的种种痛苦。由此可见,凡事以我为中心,处处为了我,这便是各种执着的根本原因。不过历史上那些为正义而坚持到底,甚至以身殉道或杀身成仁的杰出人物,与这里所说“执着”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
为了人群谋幸福、建奇功、创伟业的志士,在成功之后也绝不可执着在成就上,必须“功成、名遂、身退”,才合天道,否则便潜伏着如影随形的危机。历史上的实例很多,如辅佐刘邦打天下的汉之三杰(萧何、韩信、张良)便是最为突出的典型,其中,张良乃是“功成、名遂、身退”的极好典范。
修道的人更怕执着,即便是修行到接近超凡入圣的境界,如果仍有执着心,执着在道业上,执着在神通上,执着在功德上,便很可能引起退转,直至堕落。所以《金刚经》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又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凤仪先生常讲“一切无说”即是对“无执境界”的最简明的描述。苏格拉底是希腊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有人问他:“你为什么总是那么愉快,没有忧愁的时候呢?”苏格拉底回答说:“因为我没有那种失去了它,就使我感到遗憾的物品”。所以苏格拉底可以说是西方古代破除执着的典型。凤仪先生说:“心着于物的烦恼就生,着于道的神气就生”。
上述十四种心只是人心表现中的一部分。人心千变万化,微妙难测。然而,其根源只是一个“我”字占据人们的心灵,时时处处以我为中心,结果给自己的生命造成深重的罪业和无边的痛苦。要想彻底解脱自己,必须以道心做主,人心服从道心,方能自救、自拔,始有到达彼岸的希望。
2、道心
前文曾引用《书经》“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话。蔡沈在《书经集传》中注曰:“指其发于形气者而言。则谓之人心;指其发于义理者而言。则谓之道心;人心易私而难公,故危;道心难明而易昧,故微。”所以存养道心必在隐微之处下功夫。人的日常行为中,有时人心当家,有时道心作主,人心当家则私欲泛滥,易下达,道心作主则公而忘私,便上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