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灵学社群,中国第一个实质意义上的灵学圈子:
①灵性图书馆电子书终身会员80元,单买三元一本,享受所有书籍,月月更新;
②全网收集音频、视频灵性课程终身会员198元,享受所有课程资源,月月更新;
③线上灵性读书会终身会员399元,入微信群,享受1.2.3所有服务,馆长周周更新原创录音,学习交流干货;
加入我们,联系微信:356508476
(灵性图书馆,灵性读书会,灵性资源库,灵性课程网,灵性电子书,心灵疗愈站,
灵性觉醒社,新时代灵性,身心灵求道,神秘学,儒佛道,指引社,老灵魂,喜悦家园)
序
PREFACE
马斯洛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只有在确保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被满足的情况下,大脑才会对其他需求产生渴望。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就是在这样一个吃饱穿暖、不用担心暴毙而亡的时代正式诞生的——1874年,德国的生理学家威廉·冯特在《生理心理学的原理》这本书的序言中大胆地写道:要建立一个新的科学领域。冯特也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说过:“心理学有着悠久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从冯特时代开始算起,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对人内心的研究却能追溯到几千年前。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毕达哥拉斯等人在不同的时代以不同的思维方式不断探索人的内心,尽管他们的研究所得被定义为哲学,但是却也成为了孕育心理学的河床。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的追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也越来越关心“人”本身,而心理学就是研究人内心最好的选择。因此,无论是各大实体书店,还是线上购书平台,心理学这一门类的书籍都占据很大销售份额。从《梦的解析》到《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的热卖,更可以看出读者对心理学抱有极大的兴趣。但是除了弗洛伊德,除了怪异实验,除了抑郁症,除了你都分不清是疯子还是天才的精神病人,你还了解心理学什么?你以为心理学就是你以为的心理学吗?不,那不是真正的心理学。让这本书带你重新了解心理学,了解这门学科的复杂圈子。
作者从古希腊哲学一直讲到当代西方心理学的新进展,就像旅行者从黄河源头一直跟随流水的方向走到入海口,最后看到黄河水汇入大海。在作者的引导下,相信你可以从书中大致窥探出心理学的全貌,不再被网络上的“心理学”蒙蔽,真正懂得心理学不只是在一幅图中发现几张脸那么简单。
本书不同于以往的心理学普及读物那么“教科书式”。作者以各个心理学派系的代表人物作为主线,在论述其理论、评价其功绩、展示其实验之余,还讲述了他们的一些小故事。这不仅仅使这些我们曾经视为路人的心理学大师看起来有血有肉,而且没有让这本书变成一本“干巴巴”的心理学论文集,读来乏味。不光如此,作者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幽默简洁的文笔,用短短的十几万字清晰地构架了心理学的历史发展框架,让读者可以在轻松的阅读环境里,掌握心理学这门科学的基础知识。
体例上,本书仅分章、节两级标题,即使每节下又可细分为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内容,但仅以空行隔开,而不再专设第三级标题,目的是使读者在阅读时可以一以贯之,免去不必要的繁琐;本书的设计风格活泼多变,以便更好地与内容结合,希望本书可以成为让人眼前一亮的心理学科普书。
在这个“关系”构成的社会中,了解人内心的秘密是不可或缺的一项技能。在广告界,如果不懂点消费心理学就不可能创造出勾人兴致的广告;在与孩子沟通时,不懂点儿童心理学就不会知道孩子的真实想法;在爱情中,如果不懂点恋爱心理学就可能永远找不到你的Mr.Right。所以,这本书真的适合还沉浸在“找脸”游戏中无法自拔的你。
智慧在于大脑,
灵魂自然也栖息于大脑了
毕达哥拉斯、恩培多克勒等人的自然哲学思想流行的年代,很多人相信火、水、土、气不仅是生化万物的四种元素,也是人类的组成部分,比如“肌肉是由四种等量的元素混合而成,神经是由火和土与双倍的水混合而成的 ”。总而言之,这四种元素根据不同的比例调配在一起,就能组合成人体不同的部位。
希波克拉底也相信这样的理论。作为医生,他通过解剖实验发现人体内有许多黏糊糊的液体,再结合四元素说,希波克拉底提出了至今仍然被广泛使用的四体液理论。希波克拉底认为,人体内有血液、黏液、黄胆液和黑胆液四种体液,它们各按一定的比例处于人体之中。当四种体液保持平衡时,人便身心健康、状态稳定,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人体就会产生疾病。然而,“一定的比例”并非放诸四海皆准,每个人体液的标准比例不一样,也就形成了人的不同气质。希波克拉底认为,血液比例高的人属于多血质,表现为性情活跃、动作灵敏;黏液比例高的人属于黏液质,表现为性情沉静、动作迟缓;黄胆汁占优势的人属于胆汁质,表现为性情急躁、动作迅猛;黑胆汁占优势的人属于抑郁质,表现为性情脆弱、动作迟钝。也就是说,你的性格暴躁还是安静,乐观还是忧郁,主要取决于你身体里血量比较多还是胆汁比较多……
现在看来,希波克拉底对人的气质的成因的解释并不正确,但他提出的气质类型的名称及划分,却一直沿用至今。如果你看过倪匡的小说《卫斯理系列》,就会发现主角卫斯理时常将“我的性格在分类上属于多血质”这句话挂在嘴边——就像一部分人喜欢聊自己的星座、血型一样。
事实上,聊气质分类比星座、血型格调高多了,直到今天,心理学仍把多血质、黏液质、胆汁质、抑郁质这几个名词作为划分气质类型的标准之一——虽然我们已经知道性格气质跟体内液体没有半点关系。
四元素说与中国的五行理论十分接近,四体液说也跟中医的五行学说异曲同工:二者都是根据自然哲学的观点,将自然界与人体对应,从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式的医学。但中医五行学说比四体液说更为圆融灵巧,也更成熟完整,五行并不像四种体液那样拥有固有形状和固定比例,而是具有相当的抽象性,并且能够相生相克、天人相应。这样的完整理论体系一方面使中国的医学成熟较早,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中国医学沿着这个脉络继续发展了几千年,没能求新求变。西方医学却早早地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彻底走向注重实验和解剖的路线。
除了希波克拉底之外,别的古希腊医生们也纷纷拿起了手术刀,对人类的肉体和灵魂进行剖析。古希腊医生阿尔克芒是第一个进行动物解剖的人,他通过种种实践,对人体的某些功能,尤其是感觉和认知做出了最早的粗浅的描述和解说。他发现听觉是在耳腔中产生,味觉是用多孔而敏感的舌头辨别……永远不要小看这些“常识”,正是因为有这些先辈不断地尝试,今天的我们才能从小就理所当然地接受这些知识。阿尔克芒还进一步地发现“所有这些感觉都以某种方式和大脑联结,因此,要是大脑受到扰乱或变化,它们就都不起作用,因为它堵塞了感觉发生的通道”。他认为人类的灵魂与大脑存在极大的关联,这样的见解如今看来已经很接近现代医学,不过,当时的医生远没有哲学家影响大,阿尔克芒的脑中心说也没有得到社会主流的广泛认可。
亚里士多德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英年早逝之后,他麾下一位将军托勒密在埃及建立了自己的势力,开创了托勒密王朝,统治埃及和周围地区近三百年,直到最后一任法老克利奥帕特拉七世(通常被称为“埃及艳后”)为这个政权画上句号。托勒密王朝繁盛时期,十分重视医学发展,允许并鼓励进行人体解剖,甚至准许对某些被处死刑的犯人进行活体解剖。这当然是极为残暴的行为,但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在那个遥远、蒙昧的时代,能够为医学发展做出贡献的活体解剖,多少比同样痛苦但又毫无用途的刑罚好上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