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性图书馆,灵性读书会,灵性资源库,灵性课程网,灵性电子书,心灵疗愈站,灵性觉醒社,新时代灵性,身心灵求道,神秘学,儒佛道,指引社,老灵魂,喜悦家园)
全球灵学社群,中国第一个实质意义上的灵学圈子:
①灵性图书馆电子书会员80元,单买三元一本,享受所有书籍,月月更新;
②全网收集音频、视频灵性课程会员198元,享受所有课程合集,月月更新;
③线上灵性读书会会员399元,入微信群,享受1.2.3所有服务,周周更新原创分享会录音,30t+资源库学习交流干货;
加入我们,联系微信:356508476
目 錄
引言 當商學院學生遇見僧人
第一部 放下
第一章 身分認同:我是我認為的自己
第二章 負面情緒:饑腸轆轆的惡君
第三章 恐懼:歡迎光臨地球客棧
第四章 意圖:蒙蔽你的黃金
靜心練習:呼吸
第二部 成長
第五章 目的:蠍子的本性
第六章 例行活動:地點有能量,時間有記憶
第七章 心智:馬車伕的困境
第八章 我執:你追我跑
靜心練習:觀想
第三部 付出
第九章 感恩:世上最強大的解藥
第十章 人際關係:觀察人群百態
第十一章 服務:前人種樹,後人乘涼
靜心練習:唱誦
結語:僧人此時此刻會怎麼做?
附錄:吠陀性格測驗
謝辭
下一步
注釋
《僧人心態》關鍵字索引
第一章 身分認同
我是我認為的自己
不完美地活出自己的生命,勝於完美地模仿別人。
──《薄伽梵歌》3.35
一九○二年,社會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Charles Horton Cooley)寫道:「我不是我認為的自己,也不是你認為的我。我是我認為你所認為的我。」
暫停一下,領會這句話帶來的震撼。
我們的身分包裹在別人的看法裡,或更準確來說,是我們認為別人認為的我們。
一個人的自我形象,不只是被我們認為的別人的想法所捆綁,而且在自我改善上付出的大部分努力,其實只是想讓自己符合這一想像出來的理想形象罷了。如果我們景仰一個人,認為對方把財富視為成功的象徵,那麼我們就會追求讓那個人另眼相看的財富。如果我們以為朋友會以貌取人,我們就會修飾自己的
外貌。電影《西城故事》裡的瑪麗亞,遇到一個男孩,對她情有獨鍾。她唱的下一首歌是什麼?〈我覺得自己很美〉。
我寫作這本書的同時,丹尼爾.戴.路易斯榮獲奧斯卡最佳男主角三連霸。從一九九八年以來,他只拍過六部電影,對每一個角色都做足了功課,把自己完全融入角色當中。他為了扮演馬丁.史柯西斯執導的《紐約黑幫》裡屠夫比爾這個角色,接受職業屠夫的訓練。他在拍戲現場和生活中操著一口濃厚的愛爾蘭口音,並聘請馬戲團員教他甩刀技法。這只是他讓自己入戲的第一步而已。在電影拍完之前,他只穿道地的十九世紀服飾,並以角色的身分在羅馬蹓躂,跟陌生人爭吵打架。後來,也許是拜那套衣服之賜,他得了肺炎。
丹尼爾.戴.路易斯採用的是「方法派」演技,也就是演員會盡可能以融入角色身分的方式過生活,讓自己變成那個角色。這是一種不可思議的演技法,但方法派演員往往過度耽溺在角色裡,以至於影響到下了舞台之後、銀幕以外的真實生活。「我承認我瘋了,完全發瘋了。」幾年後,丹尼爾.戴.路易斯在《獨立報》一篇採訪中這麼說。他承認這個角色「對我的身心健康並不好」。
我們都會無意識地用某種程度的方法派演技過生活,在網路、工作、與朋友相處或家中,扮演不同角色。這些角色各有好處,有的角色讓我們賺錢支付帳單,有的幫助我們在不舒服的工作場所順利運作,有的則讓我們跟看不順眼但仍得互動的人維持良好關係。但這些多重身分經常層層裹覆,讓人看不見真實的自己(如果我們知道自己是誰)。
我們會毫不自覺地把工作角色帶回家,把跟朋友相處時扮演的角色帶進愛情裡。無論角色扮演得多成功,到頭來都要飽受伴隨而來的不滿、沮喪、無價值感和不快樂。原本就渺小和脆弱不堪的「小我」被角色扭曲了。
我們不惜以價值觀為代價,努力活出別人眼中認為的自己。
我們會有意識、有意圖地創造自己的價值觀,不假思索地用這種二度反射出來的形象──庫利稱為「鏡中我」(Looking-Glass Self)──做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