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ANXI
LIUYAN
WENZHANG
SHOUYE
JIANJIE
DONGTAI
MULU
欢迎加入全球最大灵学社群
全球灵学社群
瑜伽经
耶稣基督
道家佛家
赛斯通灵
释放法
奇迹课程
与神对话
零极限
  • 全球灵学社群网是一个公益性网站,旨在帮助朋友们快速入门并达到灵性成长。网站搜集整理多种灵性方法,包括零极限、释放法、奇迹课程、赛斯通灵、道家佛家、与神对话、耶稣基督等。我们号召每个人追求觉醒,理性修行,脚踏实地,为社会和谐和建设做出贡献。

     最新公告:
公益性网站
爱党爱国,全球最大的灵学社群
 • 当前位置:
最新文章  ZUIXINWENZHANG
谈话圣经

又以作者的溝通模型論,某次或某項溝通行動是否讓人清楚明白,除了傳達的「事實(例如我打了五通電話給你)」清楚易懂外,關於溝通(或訊息傳達)者本人的訊息(例如失望或熱心),或者他對於溝通對象的想法或感受(例如責備或重視),甚或是此一溝通的用意或目的(例如你也打個電話給我吧),聽在溝通對象耳(或心)裡可能很模糊或曖昧(也就是所謂的「弦外之音」),因而給予他(或她)運用想像力、「添油加醋」,甚至為之擔憂的空間。更何況一次溝通或同一項訊息,可能內涵多種「次訊息」,並且散布在四種要素之中,聽在溝通對象耳(或心)裡,因此就更迷糊了;難怪我們常常在親密伴侶、家人和同事間,看到令人心疼的「越溝越不通」困境。

由此可見,溝通實際上就是一種人際關係,其間涉及豐富的心理學因素。是故,綜觀國內外人際溝通或人際傳播的課程、教學與教科書,我們不難發現與人際關係心理學高度重疊。雖然如此,如同作者的觀察發現,無論學校或職場的「演練」或表現,多只是關注「事實層面」;諸如自我展現與關係發展等屬「人」的非事實層面問題,儘管占據了溝通雙方絕大部分的能量,卻被忽略了。如此深入的洞察與殷切的提醒,真的很值得各界省思,尤其是「升學考試至上,學科教學優先」的台灣社會,除了大學相關課程(包括諮商輔導等專業教育以及人際關係與性別教育等通識課程)授課者,職司群育(人群關係教育)的中小學以及主管機關教育部,更應藉以思考相關教育(諸如性別平等教育、情感教育)與生活輔導(例如班級經營)的「正確方針」。

即便將溝通與人際關係視為獨立自主的「次領域」,溝通不僅影響人際關係發展的過程與結果,人際關係的量與質其實也會紮紮實實地影響人際溝通過程。以現代社會的人際關係為例,拜交通工具進步與網路科技發展之賜,跟傳統社會的比起來,現代的人際物理距離「超級」的近,心理距離卻顯得「異常遙遠」,促成了一種弔詭的「既熟悉又陌生」人際關係。無論是陌生人、鄰居、同事、朋友甚或家人間,我們的溝通過程常顯得「障礙重重」,肇因其實不只是人際溝通不足或不良,更關鍵的可能就是相關人際關係品質不良所致。因此,學校或非學校的(例如企業教育訓練)、專業的(例如諮商輔導)或普通的人際溝通訓練,豈能只是關注人際溝通問題?

進一步就溝通者的「人性」論,人既是理性的動物,也是感情的動物;即使單就「人是理性的」論,多數人日常生活中也經常顯得理性不足,情緒性有餘,面對溝通問題怎麼可能以理性「打通關」呢?作者雖然強調利用心理學改善人際溝通,卻難免於西方當代理性主義當道(例如認知心理學)的「漏洞」。例如儘管溝通多半源自於理性的動機,然而溝通顯然並非只是理性問題,情緒甚或情意(包含動機與意志)也常常是其中的關鍵問題。此一層面雖然作者也給予高度關注,但能否如他宣稱的,透過認知方面的指南就足以引導情緒範疇的走向,甚或理性方面的理解便能引導並促成人格的形成?恐怕很難令人樂觀,放眼四周,包括在西方社會,我們的周遭有很多「知行不一」的人或個人行為表現,不是嗎?我們個人很多的溝通行動,常常面臨「理性行動」的瓶頸,也多半是「知」「行」難以合一的後果,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