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 感謝樓宇偉先生的熱心協助, 讓本書順利出版。
專文推介中國脈學超時代的進步
91歲老中醫馬光亞(2005年9月1日去世)
中醫脈學, 是一門古老的學問, 舊社會多數人重視中醫, 認為中醫看病, 病人不必開口講病, 三指一按, 便知道病在哪裡, 提起筆來開方, 可以藥到病除。其實, 沒有這麼神祕, 今日社會一切從新, 醫學進步, 更不會落後。中醫的脈學, 將露出新的曙光。
我臨床50年以上, 沒有幾天不為人看病, 看病第一要辨明病證, 病證有陰陽、虛實、表裡、寒熱之不同, 臨床觀色問證, 得到患者病情之後, 要以脈象來做最後的決斷。然後才有把握為病人開方。故看脈確實極為重要, 我當年學醫, 最初讀李中梓醫宗必讀的《四言脈決》, 後來讀李時珍的《瀕湖脈學》, 還覺不夠, 再去讀張石頑的《診宗三昧》及陳修園醫書的脈訣。張石頑的《診宗三昧》, 由淺入深, 易讀易知, 他以色脈合為最可靠的診法, 將色脈、脈位、脈象、經絡諸論, 說得十分透徹, 我認定《診宗三昧》, 是一部研究脈學的好書。
最近, 我得見一部研究脈學的新書, 是研究物理學高深而大有成就的學者王唯工所著。這一部書的出現, 是中國脈學超時代的進步, 他有很好的科學研究的素養, 先精通了現代醫學的生理、病理, 因發現中國醫學是最佳而能救人的學問, 乃特意取中醫的脈學來著實研究, 經過長時間的努力, 才寫成此部書。
我數十年臨床, 雖對許多疑難病證, 能取得二定的療效, 但時代進步, 我不能以此為足, 要開步向前求進, 才能有登峰造極的一日。王唯工的表現, 是值得我欽佩而取法的, 我要從他的新著中, 求取脈學的進步。
王著脈學是研究脈的原理, 不是在脈的形象上多費功夫。古人言脈, 大都是注重形象的考究, 八脈、二十八脈、三十脈, 不外是在形象上兜圈子。王研究脈的原理, 認定“氣”是脈的原動力, 李時珍、張石頑等雖曾說過脈是候五臟六腑之氣, 但王唯工具體說出“共振”的道理, 是更上一層樓了。氣為血帥, 血液循環發生共振的現象, 從現象可看出五臟六腑之間的相互關係及影響, 而認識不同的脈。從古中醫用三個指頭把脈中, 王唯工發明了脈診儀, 只要用一小片電極片碰觸脈搏, 病人身上的十二經脈全部顯示在屏幕上, 並可得出診斷書, 這是中國醫學在脈學上的進步, 登上最高的境界了。
我對王唯工的脈學新著出版, 證實中醫進步, 表示祝賀之忱, 特為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