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性图书馆,灵性读书会,灵性资源库,灵性课程网,灵性电子书,心灵疗愈站,灵性觉醒社,新时代灵性,身心灵求道,神秘学,儒佛道,指引社,老灵魂,喜悦家园)
全球灵学社群,中国第一个实质意义上的灵学圈子:
①灵性图书馆电子书会员80元,享受所有书籍,月月更新,单买三元一本;
②全网收集音频、视频灵性课程会员198元,享受所有课程合集,月月更新;
③线上灵性分享会会员399元,入微信群,享受1.2.3所有服务,周周更新原创分享会录音,30t+资源库学习交流干货;
加入我们,联系微信:356508476
亞伯拉罕.赫舍爾(Abraham J. Heschel,1907-1972)
一九六五年,塞爾瑪市遊行中警民喧囂對峙,一位學者的身影佇立其中,這遊行不僅促成美國歷史上不分人種的投票權法案通過,更讓這位身在其中的學者大為震撼,他形容當時的自己,彷若「連雙腳都在禱告」!他看見這場運動中深刻的靈性意義,那些無人察覺的先知性意義。這個人就是亞伯拉罕.赫舍爾。
因著年少生活在納粹德國,那個對猶太人而言最黑暗的年代,這些悲苦的成長經歷,使他更委身於信仰之中,也往往對那些受苦之人有更深刻的同理。本著這些時代背景、個人經歷,以及豐厚的學識養成與對聖經獨特的理解,他在二十五歲就對(先知的意識)(The Prophetic Consciousness)有耳目一新的覺察和獨特的發現,並且以此為題,完成這本書的前身。這不僅在那個猶太著作出版不易的年代備受矚目,更在聖經學術的研究上鑄下不可動搖的里程碑,直至今日都影響著無數對猶太信仰與先知研究,渴慕認識更多的人。
其他著作尚有:《安息日的真諦》、《覓人的上帝》(簡)、《人是誰》(簡)等。
前言
本書所寫的,是那些史上最攪擾人心的人:這些人的默示靈感使聖經得以成形──他們的身影是我們在困苦中的避難所,他們的聲音和異象支撐了我們的信仰。
以色列先知的重要性,不僅在於他們的言語,也在於他們是什麼樣的人。除非我們對其遭遇具有某程度的認識,否則我們不可能完全理解他們想對我們說的話。他們生命中曾經歷過的那些時刻,現已不可得知,也無法成為科學分析的對象。我們所擁有的僅僅是以言語形式保存下來,對於那些時刻的意識。
因此,我的目標是透過對先知本人意識(consciousness)的分析與描述,來獲得對於這位先知的理解,亦即:他生命中所經歷,也同樣是他心中所反思與肯認的──面質人,也為上帝所面質。換言之,我在此所謂的意識,不僅是對於特定默示時刻的知覺,也是指塑造先知存在方式的諸般心思、意念與情感。
當教義神學堅持主張預言的絕對客觀性和超自然本質時,便已忽略了預言行動中屬於先知個人的角色。教義神學在強調啟示的同時,已然忽略了回應;在將默示孤立分離的同時,也失落了人性處境的視野。這或可被稱為「泛神學」(pan-theology)的研究,而相較於此,心理學家則企圖全然由先知個人的內在生命來推衍出其預言。當他們將預言化約為主觀的個人現象時,所研究的是先知對自身遭遇的覺察意識,卻忽略了先知所遭遇的這些都是事實,並非出於他自己心靈的衍生。
要抵制這兩個極端,就必須了解到先知的話語見證了一種處境,而這處境同時挑戰泛神學與泛心理學(pan-psychology)譯1。透過謹慎的分析,會發現此處境是由啟示和回應、接受和自發、事件和經驗所組合而成。因此,我堅決認為,對於各種個人因素等跡象的追蹤,應該要在先知的行動內進行,而非置於先知的行動之外。
先知是一個人,不是一支麥克風。他被賦予一項使命,帶著話語的權能,而這話語並非出於他自己,以示自己的偉大──卻也帶著他的性情、關懷、品格和個性。正如他對神聖默示的衝擊未曾加以抵抗,有時他也並未抗拒自身性情的漩渦。上帝的話語,迴響在人的聲音裡。
先知的任務是去傳達一種神聖觀點,但他身為一個人,本身就是一種觀點。他宣講時是從上帝的視角出發,正如他覺察時是從自身處境的視角出發。我們必須試著不僅是理解他所闡述的觀點,也要理解他所懷有的心態:他自身的立場、情感與回應──不只是他的言語,還有他的生活所行;亦即,話語的私密向度、信息的主觀層面。
我們或許會在以色列的先知中,找到與其他地方所遇見的某些人有相似與可比擬之處,畢竟希伯來的宗教確實與其他閃族宗教有著許多共同點。因此,將他們與古代歷史中也做出類似宣稱的其他人物相互比較,會是很重要的工作。然而,更困難的問題在於:是哪些特質使以色列先知與別人不同?是什麼構成了他們的獨特性?
一位先知不只是先知。他也是詩人、傳道者、愛國志士、政治家、社會批判者與衛道人士。儘管向來有種傾向,是想在這一系列面向當中的某一面向或另一面向,看出預言的本質與主要意涵。然而,這是對預言內在本質的誤解。
我們研究的首要目標,不應該是將先知視為某種族類的樣本,而是要弄清楚究竟哪些特徵使他有別於其他人物,一如分辨哪些是他與其他人物共有的特徵一般。為了確實與身為先知的他相遇,我們的心思必須擺脫某些特定的研究習慣,以免落入模式的陷阱與圈套。有種保證一定會錯失目標的方法,就是走一條已先入為主認定足以將其解明的研究路線。以一套事先認定的俐落概念來解明一位先知,實乃本末倒置。當解釋(explanation)被視為研究的唯一目標時,它就成了理解(understanding)的替代品。在不知不覺中,它成了覺察的起點,而非覺察的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