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性图书馆,灵性读书会,灵性资源库,灵性课程网,灵性电子书,心灵疗愈站,灵性觉醒社,新时代灵性,身心灵求道,神秘学,儒佛道,指引社,老灵魂,喜悦家园)
全球灵学社群,中国第一个实质意义上的灵学圈子:
①灵性图书馆电子书会员80元,享受所有书籍,月月更新,单买三元一本;
②全网收集音频、视频灵性课程会员198元,享受所有课程合集,月月更新;
③线上灵性分享会会员399元,入微信群,享受1.2.3所有服务,周周更新原创分享会录音,30t+资源库学习交流干货;
加入我们,联系微信:356508476
〈真知〉
別相信你聽說的。
別盡信傳統,因為傳統已經過了幾個世代。
別相信人云亦云。
別盡信聖賢寫的經典。
別相信臆測。
別盡信權威、老師或長輩。
但若仔細觀察分析後,結論與道理一致,
那麼皆大歡喜,請接受並以此為鑑。
——佛陀(西元前五六三年至四八三年)
佛教是世界最大的宗教之一,創始者釋迦牟尼原名悉達多,是出生於印度東北部、接近尼泊爾邊境地區的王子。二十九歲時,他體會到即便最富裕和最有權勢的人,都逃不過痛苦和生老病死,於是他毅然放下現有生活,追尋更高深的真理。
「佛陀」的本意為「覺醒者」或「悟道者」,是後世對悉達多王子的尊稱。悉達多王子在二十九歲放下王子的生活,從此踏上追尋人生意義與解脫的宗教旅程。據說他無視當時禮教,透過冥想得到覺醒並開悟。從那時起,他便擔起傳道授業的角色,為追隨者講授「佛法」,或說真理。
他傳的道成為佛教的基礎,在東方世界的精神、文化和社會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對西方世界也有很大影響。在本文中,我刻意選擇不寫到佛教教義,而是討論在這位開悟者圓寂的二十五個世紀後,這段經常被引用的佛陀經文對現今你我的意義。
上段引言的關鍵詞是「相信」,事實上應該是「別相信」。所有你存在內心、稱之為信念的東西,大部分是透過別人的經驗和驗證,而成為你的信念。如果這些都來自自身之外 ,那麼不管你接受的過程多麼令人信服、不管有多少和你一樣的人努力讓你相信這些信念,它終究是別人的真理,這代表你接受的時候是有問號或疑慮的。
如果我告訴你一種魚有多好吃,你聽到可能會有點懷疑。如果我給你看這條魚的照片,還有幾百人證明我說的是真的,你可能會比較願意相信。但因為你還沒吃過,所以還是會有一點懷疑。你可能會接受我覺得它很好吃這件事;但在你的味蕾品嘗到魚之前,你的「真理」只是基於我體驗過的真理而來的信念。你所屬群體中的善意人士和他們的前輩也是這樣產生信念的。
因為聽說過,而且是一個存在很久的傳統,幾世紀來都是如此,而且世界上最偉大的聖賢都認可,僅僅這些仍不應是你相信並接受的理由。記住佛陀所說的話:「別相信」。
與其說你「相信」,不如換成「真知」這個詞。當你有直接品嘗魚的經驗時,就真正知道了一件事。也就是說,你有意識地根據經驗來決定自己相信的真理。你知道怎麼游泳或騎腳踏車,不是因為你「相信」自己會,而是因為你有直接體驗。
兩千五百年前的「開悟者」提醒我們,靈修也可以得到同樣的經驗。「真知」和「知道」之間有本質上的差異。「知道」是「相信」的另一個說法,「真知」則是直接體會,代表沒有疑慮。我記得問過一位著名的卡胡納1(Kahuna)如何成為信仰治療師,他對我說:「在面對疾病的過程中,當『真知』與『信念』有所衝突時,勝利的一定是『真知』。」他解釋道:「卡胡納的成長過程,便是拋下所有疑慮,去追尋『真知』。」
耶穌也是一位偉大的治療師,這點我毫不懷疑。當耶穌遇見痲瘋病人時,他不會說:「現在我們在治療痲瘋病方面,沒有什麼成功案例。但如果你聽我的建議,接下來五年存活的機會可能會有百分之三十。」這種姿態顯然會引人產生疑慮。相反地,他以絕對真知的狀態說:「你已經痊癒了。」這與聖方濟各展現治療奇蹟的那種「真正知道」的意識狀態相同。事實上,所有奇蹟都是因為消除疑慮,並將疑慮轉化為「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