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性图书馆,灵性读书会,灵性资源库,灵性课程网,灵性电子书,心灵疗愈站,灵性觉醒社,新时代灵性,身心灵求道,神秘学,儒佛道,指引社,老灵魂,喜悦家园)
全球灵学社群,中国第一个实质意义上的灵学圈子:
①灵性图书馆电子书会员80元,享受所有书籍,月月更新,单买三元一本;
②全网收集音频、视频灵性课程会员198元,享受所有课程合集,月月更新;
③线上灵性分享会会员399元,入微信群,享受1.2.3所有服务,周周更新原创分享会录音,30t+资源库学习交流干货;
加入我们,联系微信:356508476
序
杨定一
这本书,其实我等了很久才动笔。
本来我希望很早就分享出来——甚至,是当初在写完《全部的你》之后就想表达。遗憾的是,《全部的你》出版后,我才发现大家对用词和我想表达的内容其实是陌生的。有些朋友可能会认为它不符合一般的逻辑。是这样,我只好先踩一个刹车,把步调放慢,透过接下来一系列的作品,像搭建楼梯一样,一步一步地为大家建立一个更稳健、更踏实的基础。
什么基础?
也许你还记得,我不断地强调,意识其实是一个谱(spectrum)。这个谱是很广的,从一种有限而相对的范围(finite, relative realm),一直到无限大而永恒的状态。
这里所谈的“相对”,既包括你我在人间可以体会到的所有经验,也包括微细得五官捕捉不了的现象,甚至用念头想象不来的境界。至于无限大、永恒的状态,我过去最多也只能称为“绝对(absolute)”、一体、心、本性、主、神。
意识谱,就是这么的广。
这种广度,不光是我们用头脑想象不来,也没办法用语言表达。毕竟,我们表达得出来的所有观念,没有一个不是还在局限的相对范围里。
然而,你也一定还记得,我过去不断强调——无限的绝对,其实远远比局限的相对更大、更长远,而且是不可思议的大、不可思议的悠久。基于这个事实,我有必要建立一个稳定的基础,帮助你我让意识从一个相对、受限的角落扩大开来。这局限的意识如果能扩展到一个地步,自然会让你我可以接受这里谈的绝对和一体,接受全部的生命。
接下来,透过“全部生命系列”的作品,我一边写,一边建立一套完整的词汇。这么做,除了帮助我自己节省时间,同时也为你省下了许多光阴。有了共同的语言,我们才能一路走到这里,而能准备好自己来接轨——跟一体接轨。
当然,我也不断提醒,你我还是要透过练习,而且是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甚至是一天二十四小时、一星期七天、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断地练习,才可以把许多观念沉淀到潜意识里。甚至进一步,让它随时可以浮出来。
只有这样子,你才不知不觉,让“全部生命系列”所谈的观念真正成为你生活的主要部分。并且,在练习中,你会建立一个全新的、完整的回路(neural network),而让自己面对生命有一个崭新的开始。
你可能会想问,到了这个时候,我为什么还会想再一次动笔,重新把一个完整的与意识相关的理论带出来?透过练习,再加上过去累积的那么多观念,不就够了吗?
这么讲,当然也是对的。但是,我总认为,我们过去所谈的,绝大多数还是从身心出发,是从一个角落、一个局部在表达。我们很少有机会站在一个更大、接近全部或一体的层面来回顾一切,包括这个人间。
对于你,既然已经走到了这一点,这种理论的架构,可能会是你现在这个阶段最需要的。我透过文字和表达所尝试的,就是为你建立一个关于真实的架构,同时让这个架构可以说明你个人从练习得到的体验,甚至可以加深你的领悟,而让你得到一种全面的整合。
我也希望透过这种全面的整合,让你在迷茫中随时拥有一个指南针,能够为自己指引方向。
说到指南针,确实,你可能会迷路。然而,这不是你担心就避免得了的。这早就是你我活在人间的现况。你、我、每个人都会迷路,也随时都在迷路。
你只要观察自己:面对周边的人、事、物、情况、考验,是不是马上就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眼前的一小点?
就这样,你随时忘记了自己真正的身份。
这一关,谁都过不了。更何况,你不见得有一位好老师在身边提醒你。这时,你会更需要一个完整的理论架构、知识体或古人所说的“法”,带着自己不知不觉走上——没有回头路的路。
此外,我常常听到有些朋友说(你很可能也说过),理论是理论,实务归实务。坦白讲,我自己也说过类似的话,就好像心里暗自认为两者各走各的,搭配不起来。
然而,我写《唯识:新的意识科学》这本书,所想表达的是——事实,并非如此。
会有这些表面的矛盾,也只是因为你我是透过身心、透过肉体的聪明在看生命。然而,这种聪明(我通常称为小聪明、人间的聪明)对整体并没有什么代表性,也不足以全面地说明、解释你透过练习而得到的体悟。
这种从头脑而来的限制,最多还是一种表面上的阻碍。透过本书,我希望能打破任何限制,让你可以透过每一句话、每一个念头、每一个感受,整合你更深层面的领悟。这样,才足以消除你全部的矛盾。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这次的分享,还是选择用直接跟你对话的方式来表达。
如果你有科学背景和相关的训练,也许会很惊讶这样的选择。毕竟,大多数人(包括我),只要讲到科学,想到的会是一种中立而客观的口吻,好像一个第三者站在外头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还要引用各式各样的根据来佐证。
然而,意识这个主题,和一般科学截然不同。我认为是一个完全不同的考验。
我不是没有尝试过用科学界熟悉的方式,来切入意识的主题。比如说,尽管1998年是我在美国东岸工作相当忙碌的时期,我仍然在巴西最大、拥有几十万读者的科学期刊《科学和文化》(Ciência e Cultura)争取到整整一期的篇幅来谈意识。那一次,我不光自己写了引言和专文,更向各领域相当有地位的专家邀稿,希望达到一个整合。后来,我在美国担任其他期刊的编辑,也再次试着用这种方法来整合意识的科学。不过,现在回头看,当初的尝试可以说每一次都失败。没有一次,能达到我一开始的理想。
当然,这个情况并不难理解。毕竟意识这个主题,其实没有客观的根据可以引用。我又怎能用这样的方法来探讨它?
别忘了,我可以引用的任何根据或佐证,本身还是落在客观现实的范围。然而,从我个人的体会来说,任何可以观察到、可以表达的客观现实,都还是从主观的意识延伸出来的。再进一步,这个世界、一切,包括物质,都是从无限大的意识延伸出来。
基于这一点,如果你也要探讨意识这个主题,也就应该采用颠倒的方法,倒不是依循传统——从客观观察到的一个点,去理解这无限的整体。
从客观的现实出发,去探讨无限的意识,这本身完全违反最根本的定律,而是不可能成功的。你只要想用一个客观、有根据的方法来面对意识,也自然会发现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务。毕竟,针对这无限大的意识、永恒的整体,又有什么东西可以称为根据?
是这样,我才会把科学家熟悉的这种方法暂时摆到一旁,而选择分享我个人最直接的体验。也许会有那么一天,未来的人的聪明可以达到一个地步,而真正为意识建立一个完整的科学基础。
然而,我很有把握,这样的基础绝对离不开本书所谈的观念。毕竟,科学离不开经验,而一套理论首先要符合实务上的经验和体验,才能站得住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