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本质上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历史从古代沿袭至今的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择吉避凶的术数,一种广泛流传的民俗,一种有关环境与人文的学问。
它还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建筑美学。古代贤哲在建筑实践中,处处追求美的效果,从住宅到宫殿,从坟茔到陵寝,都体现了美学思想。许多经典的风水杰作,都体现了“天人相类”、“万物归一、”“天人合一”的意境。从这个角度说,风水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意义非同寻常,影响甚为深远。
风水定名应该始于东晋的郭璞,它还有一个学术上的名词——“堪舆”;早期亦称“阴阳”,汉代多指“形法”,唐代则呼“青囊”、“青乌”,宋代形象地叫“地理”,等等。
“风水术”,是在风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实用学科,是中国古人对自然环境的主观评价体系和建筑(阴阳宅)选址依据,即所谓堪舆理论。其基本的评价标准是:“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本质是避“风”,藏“水”,根本是一个字——“气”。堪舆理论的存在,是中国古人最先提出环境保护概念的标志,是中国古人注重环境保护的最有力证据,进而证实现代西方人所谓“中国人没有环境意识”一说,是地地道道的谬论。“风水先生”,是对懂风水,又通晓其道的专业人员的俗称,还有形法家、相地师、地理先生、阴阳先生、墓师等多种称呼。因为早期行道时这些人常常背着一只黑布袋子,内放罗盘、占卜工具等物,又有“青囊居士”的别称。其职业特征是“三年寻龙,十年点穴”。从古至今,民间许多对风水一知半解的“风水先生”以招摇撞骗为生,使风水背上了“迷信”的恶名。“风水宝地”,是风水先生依据风水标准,选择出来的自然环境和景观俱佳的地方。最佳之处就是所谓的“龙穴”,一般帝王陵、皇宫所在地,便是古人眼里公认的风水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