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查尔斯.麦克连(Charles Victor McLean)于一九二九年撰写的著作《巴比伦尼亚占星术与旧约圣经的关联》(Babylonian Astrology and its relation to the Old Testament)记载,在一八五三年三月七日诞生有关于楔形文字的近代化研究中,有位名叫爱德华.因克斯(Edward Hincks)的东方研究学者,在那天找到刻有巴比伦尼亚历月份名的黏土板。
接着在一八七六年,数片同种类的黏土板重见天日,如此一来就能开始研究巴比伦尼亚占星术。
自此以后,随着一些带有占星术含意的全新黏土板翻译出来,并从中获得新的知识,希腊罗马占星术的前身更加浮现。此外,跟巴比伦尼亚周遭区域的记录相比,也能探究这些区域是如何受到巴比伦尼亚的影响。
泛巴比伦主义
然而,随着巴比伦尼亚楔形文字的翻译解读工作持续进行,看到了逐一出现在眼前的巴比伦尼亚文化,学者从中受到鼓舞,也在不知不觉中高估了巴比伦尼亚文化。
当巴比伦尼亚文化与周遭文化有共通之处的时候,光是排列并对照两者的差异,无法找出影响的起源。不过,有一套假设已成为定论并加以蔓延,那就是「泛巴比伦主义」或「放射说」等一切文化都是源自于「迦勒底的智慧」,并且从巴比伦尼亚单点呈放射状,扩散到周遭的文明。
德国学者特别深信这类理论,他们在十九世纪末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间,为了协助威廉二世强化权力,在古都巴比伦进行大规模挖掘,后来挖掘工作因大战中断。他们对于巴比伦尼亚文化的憧憬与执念,正是泛巴比伦主义的凝聚。
在一九三〇年代的日本也是如此,根据东洋史学者饭岛忠夫博士的论点,古代中国的所有天文学皆源自巴比伦尼亚,这就是泛巴比伦主义的典型论述。相对之下,京都的新城新藏博士则以天文学分析的角度主张中国文化独立发展说,这似乎是不容易找到结论的论争。
根据饭岛博士的泛巴比伦主义论点,他认为从殷墟挖掘出来的甲骨文,其实是来自于之后基督教活跃时期的汉代前后;但现代学者已论定甲骨文为殷商时代(公元前十四世纪~公元前十一世纪)文字,饭岛博士的泛巴比伦主义显然站不住脚。
即便如此,提到占星术或人们对于天象的兴趣,还是要回溯到巴比伦尼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