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自易的起源开始谈起,先带领读者初步认知易所建构出的庞大智慧体系,接着再谈“数”与“理”、占卜法、学易应备的态度、易学的实用、易与现代科学的关系,最后再谈孔子解读《易经》的经典——[说卦传]。
圣人惜字如金,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正是因为其中的每一个用字遣词必定经过再三斟酌,没有一个冗言赘字,字字恰到好处。将经典透澈理解也远远不够,还需要在现实中马上起用。
得遇明师,靠的是机缘,于此与各位读者以文字相会,也是缘分!易学博大精深,不是一蹴可几的功夫,虽说本书说的仍是“普传”的概念,但旨在确切地传达易学之妙、易学之实用、易学之不朽。望以此书作为敲门砖,让更多仍在门外徘徊的人,能够踏出入门的第一步,让易成为通达中华文化之妙的无上智慧。
第一章 易的起源
什么是“易”?易是从哪里来的?
为什么易学在中华文化系统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易学中的“以通神明之德”及“以类万物之情”,各指什么?
身为凡夫俗子的我们又能从易学中学到什么?知道些什么呢?
或许,透过深入浅出的讲解,
就能掌握《易经》为何能成为中国五经之首的原因吧!
第一节 易,博大精深!
中国人骨子里对“易”特别感兴趣,这里只能浅浅地,把一些关于“易”的基础内容,来给大家讲一讲,结个缘。
☯易学的内容及结构
易学有《易经》和《易传》两大结构。
《易经》是由八卦而来,据说是中华民族的上古圣人伏羲始创的。关于这一点,其实圣人孔子在《周易.系辞传》里有很清楚的描述: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可见“易”从八卦起源,而伏羲,也就是庖牺,他所创的八卦是八个揭示宇宙最本源规律的符号。伏羲创八卦有两个目的,一个是“以通神明之德”,另一个则是“以类万物之情”。
首先说“以通神明之德”。神明在哪里?神明就在幽冥处,在天上,以通神明之德,即是“知天知地”。天,仰则观象于天,通灵开天眼,知天知地这是第一。
接着,所谓“以类万物之情”,即是“掌握宇宙自然的阴阳运行规律”。身为人,要掌握宇宙中一切自然规律,也要掌握自己的命运,更要知道如何运筹帷幄、成就某事。因此,在做事之前,就希望能洞悉结果,以及知晓事件进行的过程中会有何种发展与变化。但,身为凡夫俗子的我们真的能知道吗?又凭什么本事能知道呢?为此,“学易”一事就变得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