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ANXI
LIUYAN
WENZHANG
SHOUYE
JIANJIE
DONGTAI
MULU
欢迎加入全球最大灵学社群
全球灵学社群
瑜伽经
耶稣基督
道家佛家
赛斯通灵
释放法
奇迹课程
与神对话
零极限
  • 全球灵学社群网是一个公益性网站,旨在帮助朋友们快速入门并达到灵性成长。网站搜集整理多种灵性方法,包括零极限、释放法、奇迹课程、赛斯通灵、道家佛家、与神对话、耶稣基督等。我们号召每个人追求觉醒,理性修行,脚踏实地,为社会和谐和建设做出贡献。

     最新公告:
公益性网站
爱党爱国,全球最大的灵学社群
 • 当前位置:
最新文章  ZUIXINWENZHANG
夜行的鸟

(灵性图书馆,灵性读书会,灵性资源库,灵性课程网,灵性电子书,心灵疗愈站,灵性觉醒社,新时代灵性,身心灵求道,神秘学,儒佛道,指引社,老灵魂,喜悦家园)

全球灵学社群,中国第一个实质意义上的灵学圈子:

①灵性图书馆电子书会员80元,享受所有书籍,月月更新,单买三元一本;

②全网收集音频、视频灵性课程会员198元,享受所有课程合集,月月更新;

③线上灵性分享会会员399元,入微信群,享受1.2.3所有服务,周周更新原创分享会录音,30t+资源库学习交流干货;

加入我们,联系微信:356508476


喜馬拉雅瑜伽禪修的傳承

千百年來,喜馬拉雅山一直是聖哲的家鄉。偉大的聖哲們遠自吠陀時期便開始在此定居,傳授瑜伽之學,如此師徒相傳法脈不絕至今。距今一千兩百年前,首位「商羯羅阿闍黎」(Shankaracharya)1將喜馬拉雅傳承的教導組織化,設立了五個中心。我們這個法名「帕若堤」(Bharati)一脈,屬於五座之一,是和「迅格利」(Shringeri)這一座的商羯羅阿闍黎世系相連。「帕」(bha)的意思是「智慧之光」,「若堤」(rati)的意思是「熱愛之人」;所以「帕若堤」的意思是,熱愛智慧、沉浸於智慧之光的行者。喜馬拉雅傳承的修行法門與哲理歷久不衰,世代遵循相傳,累積保留了大量的智慧。

學生可以自行研讀本傳承的各類著作,其中包括了歷代大師心路歷程的實錄。

在喜馬拉雅傳承中,教習師2不可以「上師」(Guru,又譯「古魯」)自居而要求學生毫無條件地相信他。我們認為,所有的教導都應該出自傳承,所以學生可以依傳承自行驗證教習師的教導,而不是毫無選擇地接受。我們傳承首要的目的,是在於喚醒每個人內在俱有的神性火苗,目標是讓每位學生都能見到「自性」,成為未來擔負傳承的大師。教習師(preceptor)秉承了上師的加持,要以「無私地引領弟子走上終極開悟之路」為自己的使命。知識的傳授要以親驗為憑,所傳遞的是一股脈動的能量。

喜馬拉雅傳承的瑜伽禪修融會了三門智慧的精華:①帕坦迦利(Patanajali)所編著的《瑜伽經》(Yoga-sutras);②密法(Tantra)的哲理和修行,以及③歷代一脈相承的聖人和瑜伽大師(有些姓名已不可考)以口耳相傳的方式,所遺留下來的獨特指授和啟引體驗。喜馬拉雅傳承不是將三種毫不相干的法門元素知識性地湊在一起,而是將各個部分相互融合,成為一套完整的體系(譯按,更詳細的喜馬拉雅傳承的法脈源流列在本章之末)。

世上靜坐或冥想的修行方式雖然不勝其數,然而,其心法和要領大都不出喜馬拉雅傳承,或是得自喜馬拉雅傳承。比如,「內觀」(Vipassana,毗婆舍那)強調對呼吸的觀察覺知,「超覺靜坐」(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專注於持「咒」(Mantra,又譯「真言」、「曼陀羅」)3,大多數「哈達瑜伽」(Hatha Yoga)4習練者則是將注意力放在體位法上。喜馬拉雅的坐禪,則要學習正確的盤坐體位法,完全放鬆身心,練習正確的呼吸方式,然後才將呼吸覺知和咒語結合在一起。

喜馬拉雅傳承的體系十分完整,修行者每每在精通了某一種法門之後,就會發現它能銜接到體系中的另一個法門繼續修行。換言之,罕有弟子能完全精通龐大的喜馬拉雅傳承體系內的所有部分。弟子只要能掌握其中的一、兩門,就會被派到外面去授課。他自然就會吸引到對他的教學程度能受用的學生。因為如此,傳承的禪修5法門從一根主幹生出許多枝幹。學生熟練了某一根枝幹的法門之後,他們的下一步會是喜馬拉雅體系內的其他法門。這就是所謂禪修法門的分與合。

以下為喜馬拉雅傳承體系內的幾個主要組成部分。

● 心念和情緒的淨化

在禪修靜坐時,為了避免念頭和情緒的起伏干擾到內心,要從事以下的淨化修行:

一ㆍ五「戒律」(yamas):勿傷生(非暴)、勿妄語、勿偷盜、勿濫淫(梵行)、勿放縱感官。

二ㆍ五「善律」(niyamas):潔淨、知足、鍛鍊自己的身語意(苦行)、研習能認識「自性」(Self)的智慧(自習)、奉獻於「終極實相」(Ultimate Reality),即奉神。

三ㆍ四「梵住」(brahma-viharas,也稱為「四無量心」):

即四種正確的態度,包括對幸福之人要友慈、與不幸福之人同悲、為有德之人同喜、對惡行之人捨除分別心。

四ㆍ培養反制觀(prati-paksha-bhavana):來對治那些違反戒律、善律、四梵住等的不善思維。

從事以上的淨化修行,有助於:①端正行為,②從而化解業報,③以及導致心地清明愉悅(chitta-pra-sadana),讓思想愉悅清晰,進而④穩定堅固(sthiti-ni-bandhana)心力,不論平日生活或靜坐時,皆能保持安定。

這些修行看似簡單,其實不然。例如,根據喜馬拉雅瑜伽傳承的大師所言,他們之所以能長時間保持靜坐姿勢不變,是因為:①他們心態平和,不受惡念滋擾;②他們受過啟引,知道如何將能量灌注於海底輪(muladhara-chakra),然後持特定的咒語做某種密法的修定(tantric concentrations)。

弟子光靠閱讀《瑜伽經》中關於體位法(asana)的一些學理論述,是無法做到大師的境地;他必須完整地遵循傳承的體系去修行,才有可能登堂入室。比方說,很多修習坐禪之人,在坐中都會感覺身體或明顯或細微的移動和晃動,即使是依哈達瑜伽修習靜坐體位有成之人,縱然能坐得久,卻仍免不了有同樣的的問題。

五ㆍ淨化修行的另一層意義是克服「干擾」(vikshepas):這是修定(專注力)的障礙,一共有九種:疾病、延宕、猶豫、大意、怠惰、沉迷、邪見、不堅定、退轉。還有五個伴隨產生的干擾:苦、挫折、身不定、呼吸不受控。

如果不能克服以上種種障礙,將會受制於三種不良的心地狀態:「散亂」(kshipta)、「昏沉」(mudha)、受到干擾的「不定」(vikshepas),行者因而無法進入下二「地」(bhumi)的「三摩地」(samadhi)境界,也就是心地專注於一的「一心」(ekagra)狀態,以及心地完全受控的「調伏」(ni-ruddha)狀態。

喜馬拉雅傳承在口授的部分,有些特殊的法門可以用來克服這些干擾。比如,前面提過身體不由自主的移動或晃動,或者雖然外表看不出身動但是自己會有感覺在動,可以經由以下方式來克服:①淨化情緒,②持特定的咒語,以及③在教習師跟前坐禪,以幫助穩定行者的心。

● 憶持 Mindfulness

《瑜伽經》(I.20)教導我們,「憶持」(smrty-upa-sthana,即佛教的「念住」〔sati-patthana〕)有許多種修習方法,具體的修法必須經由個別指導。例如,喜馬拉雅傳承所教授的體位法,是一套非常細緻的法門,要求在練習的同時要配合完全覺知身體、呼吸、心6的狀態。其實,體位法練習的一個主要環節,就是自我覺知,要深入而全面觀察自己的身體、呼吸的一切狀態,特別是心的狀態。

● 呼吸的覺知

呼吸的覺知原本是憶持的一種形式,其後成為修習坐禪的第一個步驟(《瑜伽經》I.34)。坐禪時,一定要學會用橫膈膜來帶動呼吸,保持緩慢、平和、均勻的呼吸,而且在吸氣和呼氣之間不要有停頓。喜馬拉雅禪修傳承向來不鼓勵練習「住氣」(Kumbhaka,不呼不吸,又譯屏息)。依照我們的方法,弟子只需要:

• 以有助於禪修的正確方式呼吸。

• 觀察自己呼吸的流動以及變化的情形。

• 長期用同一個方法去練,不要改變。

• 讓一種稱為「獨發住氣」(Kevala-kumbhaka)的現象自然發生,此時心念與極細微的氣息交織而達到完全靜止,所以會進入暫時無呼吸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