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种看法都经不起推敲:在漫长的历史中,中药以针对不同疾病的丰富多样的药物治疗为特色,其中当然有温和的疗法,例如食疗,它旨在平衡身体,恢复身体与自然的和谐。[6]同样重要但未被重视的是使用有毒药物的传统,这种药物能强力消灭或驱除病魔。实际上,中国古代的医生经常依赖他们自己也认为有毒药物。例如,生长在川蜀之地的剧毒草本植物附子,就是中国传统医学里最常用的药物之一。此外,从理论上看,本草书作者将“毒”作为药物分类的关键指标:经典本草著作根据毒性将药物分成三品,并将用来治疗疾病的大多数猛药归为“多毒”。由此看来,没有毒药,传统中药治疗是不可想象的。
此外,中国传统药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治病,“无毒”药物中的许多物质还有延年益寿之效。除了关注疾病的治疗,中药学还以提升身体状态、长生为目标,这种对生命提升的追求涉及净化身体,清除体内的有害物质,使之可以跃升到诸种更高阶的生存状态。而身体达到的高度与寿命相关:身体跃升得越高,寿命越长。不出所料,此理念的终极目标是不死。因此,中国传统医学是通过两个相关却又不同的努力方向的相互作用而发展起来的:一为抗击疾病,一为增加身体的活力。
用于第二个目标的大多数药物药性温和,因此可以长期服用,以增强体质,但是其中也有一些药物是有毒的,如水银、雄黄(砷化物)、石硫黄。古人相信,服食这些矿物质可以强身,甚至使身体不朽。然而,一个两难局面也出现了:虽然服用这些猛药能改变身体,延长寿命,但它们的毒性也常常使许多狂热的服用者猝死。重要的是,这类药物带来的强烈身体感受使当时的人们对矿物药的药性产生不同的理解,导致他们或支持或质疑服用这些强力药物。
图I显示了古代中国毒药使用的两个面向。在这幅图中,锥体内的任何位置都代表身体的某种状态,底部的圆心指健康的身体,偏离这一中心就是生病的状态,而合理使用毒药可以使身体恢复健康。除了让健康的身体不生病,中国传统医学追求的更高目标是使身体达到“更健康”的状态,为此有时还会借助有毒矿物。如图所示,锥体的截面越小,越往上,“轻健的”身体就越不可能得病。终极目标是把身体推上锥体的顶端,即不再有生病的可能性,也就是“不死”。从祛除疾病到改善健康,再到逃过一死,传统中药学中的毒药在此连续性的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