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ANXI
LIUYAN
WENZHANG
SHOUYE
JIANJIE
DONGTAI
MULU
欢迎加入全球最大灵学社群
全球灵学社群
瑜伽经
耶稣基督
道家佛家
赛斯通灵
释放法
奇迹课程
与神对话
零极限
  • 全球灵学社群网是一个公益性网站,旨在帮助朋友们快速入门并达到灵性成长。网站搜集整理多种灵性方法,包括零极限、释放法、奇迹课程、赛斯通灵、道家佛家、与神对话、耶稣基督等。我们号召每个人追求觉醒,理性修行,脚踏实地,为社会和谐和建设做出贡献。

     最新公告:
公益性网站
爱党爱国,全球最大的灵学社群
 • 当前位置:
最新文章  ZUIXINWENZHANG
啟動內在智慧的鑰匙

(灵性图书馆,灵性读书会,灵性资源库,灵性课程网,灵性电子书,心灵疗愈站,灵性觉醒社,新时代灵性,身心灵求道,神秘学,儒佛道,指引社,老灵魂,喜悦家园)

全球灵学社群,中国第一个实质意义上的灵学圈子:

①灵性图书馆电子书会员80元,享受所有书籍,月月更新,单买三元一本;

②全网收集音频、视频灵性课程会员198元,享受所有课程合集,月月更新;

③线上灵性分享会会员399元,入微信群,享受1.2.3所有服务,周周更新原创分享会录音,30t+资源库学习交流干货;

加入我们,联系微信:356508476


前言

禪宗建立的基礎

《六祖壇經》是禪宗最為重要的經典之一,也是漢傳佛教中唯一被尊為「經」的祖師著述。全稱《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以下簡稱《壇經》),是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等地所說之法,由門人記錄、匯總並流傳於世。

禪宗是漢傳佛教的八大宗派之一,曾盛極一時並流傳至今。太虛大師說過:中國佛教的特質在禪。可見其特殊地位。由此延伸的禪意、禪心、禪茶一味等詞,也廣為教內外人士所熟知。或許人們未必能說出這些詞的真正內涵,但都知道它是代表了一種意境,一種精神高度。

從修行意義上說,《壇經》開顯的方法,能使我們以最快速度開啟內在智慧,親見本來面目。換言之,這是一條修行捷徑,故稱頓教,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法門。

那麼,頓教何以能化繁為簡? 又該如何認識頓教法門的特殊性? 比如開悟、成佛,究竟向何處開啟,又靠什麼成就? 這就需要知道,佛法修行的重點不在別處,而是在我們的心。開悟固然不離自心,成佛也要靠心體證。因為成佛不是成就外在的什麼,不是職稱,不是地位,不是功夫,而是對諸法實相的究竟通達,對一切眾生的平等慈悲。所以,禪宗自古以來就被稱為心地法門,是從內心入手,完成生命的覺醒和解脫。

學佛,首先要認清這樣一個重心,明確這樣一個目的。從本質來說,佛法是簡單而非複雜的,是直接而非迂迴的。只是由於眾生的根機千差萬別,佛陀才會應病與藥,開示種種法門,演說諸般經教。但他所做的這一切,不是為了建立一套龐大的哲學體系,而是從不同的契入點,引導我們將目光轉向內心,轉向這個和我們生死相隨但又始終面目模糊的心,進而看見心的本來。

佛法認為,心分為兩個層面,一是妄心,一是真心。所謂妄心,即充滿顛倒妄想的心,是迷失本心後由無明演變的種種妄識。所謂真心,即心的真相,心的本質。

在佛教典籍中,阿含、唯識等經論側重從妄心闡述,以此構建修行法門。其中,阿含經典主要講到前六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屬於我們能意識到的部分。而唯識學進一步講到第七末那識和第八阿賴耶識,這是屬於潛意識的部分。

我們之所以成為凡夫,正是因為這種潛在自我意識的作用。末那識的特點是執阿賴耶識的見分為我,由此形成對自我的錯誤認定。我們現在的人格就是建立在這種誤解之上,進而發展出貪嗔癡等種種煩惱。一旦改變染污的末那識,即可轉染成淨,轉識成智。

唯識還告訴我們,在妄識系統中,除心王外,還有各種心理活動,即心所。每個心所的形成,都有各自的特徵、規律和條件。唯有瞭解凡夫心的運作規律,才能從根本上動搖它,解決它。心理學處理問題的方式,也是從妄心入手。可以說,這是一條常規路線,是立足於現有心行採取的對治手段。

此外,佛教還有一部分經典立足於真心的修行。所謂真心,又稱佛性、如來藏等,是每個眾生本自具足的覺悟本性,禪宗稱之為「本來面目」。這正是佛陀在菩提樹下悟到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無明妄想不能證得。《涅槃經》、《如來藏經》、《勝鬘經》等經典,就是圍繞這一思想展開。

不論立足於妄心還是真心,目的都是說明,我們看清自己的心—瞭解妄心的目的,是為了解除妄心;瞭解真心的目的,是為了體認真心。

從妄心入手的漸修

兩種不同的立足點,造就了頓漸兩大修行體系。所謂漸,是從妄心入手,認清由此展現的虛妄世界。凡夫為無明所迷,不見真相,所以會以苦為樂,認假為真,把無常當做恆常,把現象當做本質。這就需要重新認識世界。所以,漸教的修行會側重說無常無我,幫助我們認清,現在這個迷惑系統的本質是苦、無常、無我的。

在凡夫的觀念中,很容易對妄心及妄心構建的世界有太多期待。雖然我們看得見生老病死、世事變幻,看得見四季更替、斗轉星移,但真的能接受無常嗎? 事實上,一旦涉及「我」的時候,我們會本能地拒絕無常。

這個「我」是什麼? 在緣起的現象中,什麼是不依賴條件而獨立存在的? 身體中找得到嗎? 念頭中找得到嗎? 家庭、事業、財富中找得到嗎? 在妄心的世界中,每個心念都是不能自主的。所以佛法告訴我們:你現在認為的「我」,其實不是「我」。如果把它當做是「我」,就是禪宗所說的「認賊為子」,就要上當受騙,為其所害了。所以,「無我」不是說沒有現前這些身心現象,而是對這個迷惑系統的否定,從而掃除障礙,認清心的本來面目。這個本來不在別處,就在迷惑系統的背後,那才是真實的本來。事實上,它一直都在,不染不淨,不增不減,不生不滅。

在漸教系統中,基本是採用一種否定的方式。講苦,是否定對快樂的執著,因為這些快樂的本質是痛苦的;講無常,是否定對恆常的執著,因為世間沒有什麼是固定不變的;講無我,是否定對自我的執著,因為這個「我」只是對身心現象的一個錯誤設定。如此,在逐步解除妄心的過程中,使智慧得以開顯。

《三主要道頌》講到,生命「常被四瀑流所沖」。四瀑流,即無明、見、欲、有。瀑流的特點,一是力量強大,勢不可擋;二是連續不斷,不曾少息,使人身不由己。如何才能有效對治? 就要依戒定慧三學。其中,戒是規範言行,止息不良串習的延續;定是讓心安住,不再四處攀緣;慧是開啟內在覺性,徹底斷除煩惱相續。所謂由戒生定,由定發慧,這也是佛法修行的常規道路。

由真心建立的頓悟

頓教的修行則是從真心入手,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為什麼能做到這一點? 因為在迷惑系統之外,每個眾生都具有覺悟的潛質,具有成佛的力量。修行所要做的,不是成就什麼,而是直接體認這個覺悟本體。

這一見地為大眾修行提供了信心。我們都知道,學佛是為了成佛,但怎麼才能成佛? 很多時候,我們覺得這個目標遙遠得彷彿是個神話,又渺茫得讓人失去信心。每天在苦苦修行,不知怎樣才能把這個「佛」給修出來,結果越修越沒信心。但禪宗告訴我們,這個目標不在別處,就在我們心中。我們要做的,不是踏破鐵鞋,而是回到當下,反觀自照。這是多麼令人振奮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