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们出生伊始,学习行动既是深层的个人活动,也是天然的社会活动。它不仅使我们与抽象的知识建立起联系,更让我们相互之间彼此相连。如果不是这样,当老师发现了学生的一些特殊之处时又有什么用呢?在我们的一生当中,随着人生场景的变化,会碰到大大小小的新鲜事物,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如果我们为此做好了准备,生命与学习行动就成为密不可分的了。
如果所有人类社区都以培养这种生命与学习行动之间的联系为己任,使它成为重中之重,那会是怎样的情形呢?生活在那样的世界中的体验,与我们当下的感受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在那里,“学校”、“工作”和“生活”之间,不再有明确的界限。具备一技之长的人——无论是园丁、会计师、科学家还是艺术家,都会有源源不断的成人或者孩子前来拜师学习。每个年龄段的人们都不断地进行新的尝试,从事新的事业;他们坦然面对失败,也欣然接受他人的帮助。青少年会把大部分学习时间用到学校的高墙之外,参与对自己真正有意义的项目(正如霍尔所指出的,“青少年精力充沛,本来就不应该待在学校里”)。孩子们出现在各种场所,他们参加市政会议、企业会议,就像在许多原始部落中那样,重大会议孩子们也都到场。形成内在的社区知行文化,大大减少了那些初期似乎有效、最终却事与愿违的权宜之计。周围的孩子、社区的文化以及人们每日每时的实践都在时刻提醒大家,我们今天付出的所有努力,是为了长远的发展。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说:无论今天我们是否已经做好准备,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变革的加速,我们正在进入这样的一个世界。一些持批评意见的人认为,这样一来,学校就变得可有可无了。我们反倒觉得情况恰恰相反。不管我们的世界在技术上变得多么先进,孩子们总得有一些安全空间,开展他们的学习——不管他们有多少平板电脑,也无论他们的智能手机具有多么眼花缭乱的功能。孩子们总需要各种各样的平台作为跳板,带着好奇心去探索大千世界。他们总需要一些场所,来完成从孩提的家庭生活到同事与成年人的大社会的转变。
这就是一个注重学习行动的社会,为什么要将其资源集中投入到对学习者的发展成长过程起主要塑造作用的各种组织之中。这样的组织或许与我们今天的学校相似,但也有可能不同。在这些组织里的所有人,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在相互陪伴之下持续发展、成长。这里是持续变革、成长的孵化器。如果我们想要让这个世界进步,那我们就需要知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