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ANXI
LIUYAN
WENZHANG
SHOUYE
JIANJIE
DONGTAI
MULU
欢迎加入全球最大灵学社群
全球灵学社群
瑜伽经
耶稣基督
道家佛家
赛斯通灵
释放法
奇迹课程
与神对话
零极限
  • 全球灵学社群网是一个公益性网站,旨在帮助朋友们快速入门并达到灵性成长。网站搜集整理多种灵性方法,包括零极限、释放法、奇迹课程、赛斯通灵、道家佛家、与神对话、耶稣基督等。我们号召每个人追求觉醒,理性修行,脚踏实地,为社会和谐和建设做出贡献。

     最新公告:
公益性网站
爱党爱国,全球最大的灵学社群
 • 当前位置:
最新文章  ZUIXINWENZHANG
箭藝與禪心

(灵性图书馆,灵性读书会,灵性资源库,灵性课程网,灵性电子书,心灵疗愈站,灵性觉醒社,新时代灵性,身心灵求道,神秘学,儒佛道,指引社,老灵魂,喜悦家园)

全球灵学社群,中国第一个实质意义上的灵学圈子:

①灵性图书馆电子书会员80元,享受所有书籍,月月更新,单买三元一本;

②全网收集音频、视频灵性课程会员198元,享受所有课程合集,月月更新;

③线上灵性分享会会员399元,入微信群,享受1.2.3所有服务,周周更新原创分享会录音,30t+资源库学习交流干货;

加入我们,联系微信:356508476


前言

一九三六年《日本》(Nippon)雜誌發表了我在柏林日德協會關於「箭藝」的演講。我對這次演講極為慎重,因為我想要說明「箭藝」與「禪」之間的密切關聯。由於這種關聯是難以描述與真正界定的,我很清楚我的嘗試只是權宜之舉。

然而我的演說還是引起了極大的興趣。講稿在一九三七年被翻譯為日文,一九三八年翻譯為荷蘭文,一九三九年我得知也計畫翻譯成印度文,但尚未證實。一九四○年刊出經過大幅修訂的日文翻譯,還加上了小町谷教授的見證陳述。

庫特.威勒(Curt Weller)先生曾經出版鈴木大拙重要的禪修著作《大解脫》(The Great Liberation),仔細計畫要出版一系列的佛教書籍,詢問我是否同意重印我的演說,我很愉快地同意了。但由於過去十年我都持續練習箭藝,我相信我在靈性上有了更多的進展,對於這項「神祕」的藝術有更好的瞭悟,我決定把我的經驗用新的形式來陳述。在箭藝課程中無法忘懷的回憶與筆記是很大的幫助。所以我可以很確實地說,本書中沒有一句話是老師沒有說過的,沒有任何意象或比喻是老師沒有用過的。

我也試著讓我的語言盡量保持單純。不僅因為禪的教導強調最精簡的表達,也因為我發現若無法單純表達或必須使用神祕話語,就會變得不夠清楚與具體,連我自己都無法接受。

寫一本關於禪的本質的書,是我未來的計畫之一。

初看之下,不管讀者是否瞭解禪這個字,把禪與射箭之類的事放在一起,似乎對禪是很大的不敬。就算讀者肯退讓一步,接受了射箭也可以被當成一種「藝術」,但若要讀者去探究這項藝術背後所隱藏的意義,而不只把它當成一種運動表現,讀者可能私底下仍會感到勉強。因此讀者會希望有人能說明這項日本技藝的奧妙成就。在日本,弓箭的使用是淵源已久,備受尊重的傳統。在遠東,古老的戰鬥技能被現代武器所取代還是很近代的事,弓箭的使用沒有被荒廢,反而更加普及,在不同的領域中發揚光大起來。因此難免會有人猜測,說不定今日在日本,箭術已經成為一項全國性的運動?

這個想法是大錯特錯的。在日本傳統中,射箭是被尊為一項藝術,當成民族的傳承,因此乍聽起來奇怪的是,日本人非但不把射箭當成運動,反而把它當成一種宗教儀式。因此在談到射箭的「藝術性」時,他們並不認為那是運動者本身的能力,可由身體的訓練或多或少來控制;而是一種心靈訓練所達到的能力,其目標在於擊中心靈上的靶,所以根本上,射手瞄準了自己,甚至會擊中自己。

這聽起來無疑令人困惑。讀者會說,什麼?曾經攸關生死大事的箭術不但沒有成為一項運動,反而降級為一種精神練習?那麼弓、箭與靶又有什麼用呢?這不是否定了古老箭術的陽剛藝術性與誠實的意義,而被一些模糊不清,甚至空幻的概念所取代?

但是我們要知道,箭術中的特殊精神自古就與弓箭本身息息相關,非但不需要重新建立與弓箭的關係,現在反而更加明顯,大家都相信箭術的精神已不再是為了流血的鬥爭。但如果說箭術的傳統技術已不著重於戰鬥,而變成一種愉快而無害的消遣,這也是不正確的。箭術的大道(Great Doctrine)有極不同的說法。根據大道,射箭仍然是生死攸關的大事,是射手與自身的戰鬥;這種戰鬥並非虛假的替代品,而是一切外在戰鬥的基礎,包括與一個有形對手的戰鬥。射手在與自己的戰鬥中揭露了這項藝術的祕密本質,雖然捨棄了武士鬥爭的實用目標,也不會降低它的任何實質意義。

因此在今日,任何接受這項藝術的人,都能夠從它的歷史發展中得到無庸置疑的幫助,使自己對於大道的瞭解不會被藏在心中的實際目標所蒙蔽,因為那些實際目標將使大道的瞭解幾乎成為不可能的。從古至今的箭術大師都會同意,要想接近這種藝術,只有那些心境純淨,不為瑣碎目標困擾的人才能做到。

從這個觀點,也許有人會問,日本箭術大師們如何瞭解這種射手與自己的戰鬥,又如何加以描述呢?他們的回答聽起來像是最深奧的謎。對他們而言,這項戰鬥是射手不瞄準自己地瞄準了自己,不擊中自己地擊中了自己,因此射手同時成為了瞄準者與目標,射擊者與箭靶。或者,使用更接近大師心意的說法,就是射手必須克服自我,成為一個不動的中心。然後就會發生最大與最終極的奇蹟:藝術成為無藝術,射擊成為無射擊,沒有弓與箭的存在;老師再度成為學生,而大師成為新手,結束即開始,而開始即完成。

對東方人而言,這些神祕的道理是清楚而熟悉的真理,但對我們而言,則是完全的困惑。因此我們必須更深入研究這個問題。甚至連我們西方人都早已知道,日本的藝術內涵都具有共同的根源,那就是佛教。這一點在箭術、繪畫、戲劇、茶道、花道及劍道上都是一樣的。它們都預設了一種精神境界,然後以各自的方式去達到這種境界。這種境界的最高形式就是佛教的特徵,因此具有一種僧侶的本質。在這裡我不是指一般的佛教,也不是指我們在歐洲經由佛教文獻所推論出來的具體佛教形式。我在這裡所要探討的是佛教中的禪宗,它完全不是一種推論出來的理論,而是一種直接的體驗,正如追求生存意義的無底深淵一般,它是無法用理智來掌握的,一個人只能不知道地知道它;就算是有了這種最明確與肯定的體驗,仍然無法加以詮釋;為了這些重要的經驗,禪宗透過有系統的自我冥思禪修,發展出途徑來引導個人在靈魂的最深處覺察到那無可名狀、無根無性的本體——不僅如此,還要與之合一。在此訴諸於箭術,以很可能造成誤導的言語來形容,就是由於心靈的訓練,箭術的技巧變成一項藝術,如果適當地進行,能夠成為「無藝之藝」,心靈的訓練就是神祕的訓練,於是箭術就絕不意味著外在的使用弓箭,而是內在的自我完成。弓與箭只是不必要的皮毛,只是達到目標的途徑,而不是目標本身;弓與箭只是最後決定一躍的助力而已。

由以上這些來看,最適當的莫過於能直接聆聽禪師的說明來增進瞭解。事實上這種機會並不算少。鈴木大拙在他的《禪學叢論》(Essays in Zen Buddhism)中很具體地說明了日本文化與禪宗的密切關係,日本的藝術、武士道的精神、日本的生活方式、道德、美感,甚至日本的知性發展,在某種層面上都受到了禪宗的影響,如果不熟悉禪宗,就無法正確地瞭解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