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本書講述植物裡所含的這三種可影響精神的化合物時,把故事的背景放在我們與自然的關係上。連接我們與自然的無數條細線中,有一條線能把植物的化學成分和人類意識相連起來。既然雙方有了關係,我們需要解釋植物的觀點以及人類的觀點。世上有太多種植物找到了與人類大腦受體緊密結合的精確分子配方,為什麼可以這麼厲害?因為配方精準,這些分子能讓我們的痛感短路,或是提振我們精神,或是讓我們意識離開自己的肉身。你不得不懷疑:植物設計和製造這些可以充當人類神經傳導物質的分子,對我們人類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但對植物本身到底有何好處?
植物裡可以改變動物意識與想法的分子,一開始都是植物的防禦工具:像是嗎啡、咖啡因、麥司卡林這樣的生物鹼,味道苦澀、含毒素,目的是阻止動物吃含有這樣生物鹼的植物,如果動物堅持要吃,就讓牠們中毒。但植物很聰明,在演化的過程中,它們知道直接殺死害蟲,不見得是最聰明的辦法。畢竟直接分泌致命的殺蟲劑會很快地汰弱留強,讓有抗藥性的害蟲群留下來,導致殺蟲劑失效。捨去直接殺死天敵,植物進化出更細緻、更狡猾的策略:用化學成分擾亂動物的思想,讓牠們困惑、失去方向,或是破壞動物的食慾──咖啡因、麥司卡林、嗎啡都滿有效地做到這點。
大多數植物所含的精神活性物質,一開始都是毒素,只是有時也會演變成相反的結果:引誘物質(attractants)。科學家最近發現,有數種植物在花蜜裡製造咖啡因,你絕不會想到植物在花蜜裡提供有毒飲料吧。這些植物發現,可以藉提供低濃度咖啡因,吸引蜜蜂等授粉的昆蟲一來再來;更妙的是,證據顯示,嚐了咖啡因之後,可以增強蜜蜂的記憶力,讓牠們成為該植物忠實、效率佳又勤勞的授粉者。這和咖啡因對我們的影響力差不多。
一旦人類發現了咖啡因、嗎啡、麥司卡林對他們的作用,只要能大量製造這些成分的植物,均獲得我們關注,在陽光下茁壯成長;我們把它們的基因廣傳到全世界,擴大它們的棲息地,滿足它們的各種需求。今天,我們的命運和這些植物的命運交織糾葛在一起。雙方從原本互戰,如今結成一家親。
為什麼我們人類竭盡所能地要改變我們的意識狀態?為什麼要用法律、習俗、禁忌、焦慮來圍堵這普世的欲望?自從三十多年前,我開始書寫人類與自然界的關係以來,這些問題一直占據我的心思。當你把這欲望(改變意識狀態)和其他同樣向自然索討而滿足的需求──食物、衣著、住所、美貌等等,改變意識狀態的欲望似乎對我們的成就與生存,沒有太大的貢獻(就算有的話)。事實上,想要改變意識狀態的欲望,可能被社會視為適應不良,因為意識改變後可能讓我們陷入發生意外或是更易受到攻擊等險境。此外,這些植物的精神活性成分,許多都有毒;其他沒有毒的,如嗎啡,則會讓人容易上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