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發生了什麼事?」
「我怎麼了?」
「我以為是什麼情況再度發生了?」
「再看清楚目前狀況,我是否能發現什麼是不再一樣的?」
區分、辨識現實情況和自動化跑出的創傷後反應是不同的,各有原因、過程和所面對的對象。讓自己稍微沉澱,尋找一個讓自己感到安全的空間,調節自己的情緒,只要不緊抓情緒不放,最激烈的情緒觸發時間是九十秒,這段時間讓自己暫時停下來,試著練習不要自動化反應、正念呼吸、不做過度絕對的判斷,待身心頻率較為緩和後,再啟動能照顧好自己的新應對方法,並慢慢學習能安撫內心不安的正確方式。
情緒不停觸發是身心精疲力竭的來源,情緒觸發就如體內的地雷,在反覆觸發下將使身心元氣大傷。因此「減敏自動化反應」是必要的練習,修復內在自我的安全中心,才能務實、客觀、準確的決策出需要的應對,如此才能真的具有信心和能力來處理、執行及彈性應變。
本書的出版,希望有機會為人們內心未能建立妥善的心智系統、情緒和資訊處理歷程,貢獻一些學理知能,以及實際可行的自我情感滋養方法。由於我從事助人工作超過二十五年,早期是醫療社工師及諮商心理師,到後期近十年是社區型諮商心理師,長期面對人們生活的困難、波折和情緒衝擊,這些工作皆需要頻繁和「情緒」交手、接觸,也要時常動用內部情緒勞動來協助我承接他人的情緒。
除了每日身心會消耗大量的情緒能量,也不斷受社會環境瀰漫的情緒紛擾、糾結所消耗,因此有感於「情緒消耗」這個主題實在是助人者的日常,相信也是各種領域照顧者、服務者、工作者的日常。
正視情緒消耗,而不是一味壓抑
有人從情緒消耗的日常裡,逐漸疏離、麻木及冷漠,因為不這樣做,可能很難再繼續生活。有人則在情緒消耗裡,不停惡性循環,每況愈下,不只自己的情緒越來越焦躁不堪(因為過於疲勞),還可能因此產生身心症、身體疾病、機能受損等狀況。
然而,任何情境的情緒消耗都可能是無止境的,畢竟大環境很難調動與改變,需要很多集體的意識覺察,也需要個體或群體間一同合作,願意將愛護生命的人生哲學落實在我們的社會,才有機會挽救和反轉我們日漸耗損的身心健康。
在那之前,如何讓發生情緒消耗情況的個人,能為自己增能,賦予自己想要守護身心健康的權利,不僅提升自我心理健康意識,還能透過「有意識的覺知」為自己選擇有益的人事物連結,特別在情感能量的運用上,不要什麼都扛在自己身上,也別凡事都說「好」,幫助自己獲得實現生命意義的動力,而不是陷在損失與耗竭的循環中不可自拔,不停陷落,就像陷在流沙裡,只能日日感到快要滅頂般的無力和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