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性图书馆,灵性读书会,灵性资源库,灵性课程网,灵性电子书,心灵疗愈站,灵性觉醒社,新时代灵性,身心灵求道,神秘学,儒佛道,指引社,老灵魂,喜悦家园)
全球灵学社群,中国第一个实质意义上的灵学圈子:
①捐助社群80元,赠送灵性电子书会员,享受所有书籍,月月更新,单买的话三元一本;
②捐助社群198元,赠送音频、视频灵性课程会员,享受全网收集所有课程系列合集,月月更新;
③捐助社群399元,赠送线上灵性分享会会员,入微信群,享受1.2.3所有服务,周周更新原创分享会录音,30t+资源库学习交流干货;
加入我们,联系微信:356508476

謝辭
除第一章之外,本書其餘各章節最初均於過去十年內,以小品形式在其他出版品發表過。但我將所有文章全都重新改寫,有些修改幅度還不小。我希望能創作一本真正的書,而非僅是一部關於志業(vocation)的文章集錦。我想要藉本書對這個題目做一貫深入的探討。畢竟,這是一個跟我們大多數人都有關係,可以讓我們的生活過得更好的題目。
我之所以提及這些篇章的起源,一部分源於我對出處的重視,再者是當初因信任而邀請我提筆的人,都是我個人志業上重要的夥伴,在此我要特別記上一筆。
第二章「如今我成了自己」原是我在華倫威爾森學院戴維森講座1的授課內容,校方並將其印製成冊。2該講座的不凡使命幫忙架構出本書的經緯:從天命與志業的角度來看待並思考生命中的種種經驗,「不只從成功中學習,也從絕望與失敗中學習」;我不只是對年輕人這麼講,也是說給較年長的成年人聽。我很感激我的朋友,該校校長道格‧歐爾(Doug Orr),他延長了邀請期間,讓我在該校的講演更為完整;另外還要感謝唐與安‧戴維森(Don and Ann Davidson)贊助這個講座,引發此類反思;以及整個華倫威爾森社區對我的言語這麼善意的回應。
第三章「當道路封鎖」當初是因《織就》期刊3編輯約翰‧莫格巴各(John Mogabgab)4邀稿寫就,那是一份性靈類的季刊。約翰是我的多年好友,他是那種能陪你走過一生的最佳良伴。《織就》期刊從襁褓時期就在他的手中茁壯長大,該刊廣受好評,是此類刊物中最出色的代表之一。
第四章「一路而下」最初是為紀念亨利‧盧雲(Henri Nouwen)的《織就》特刊,以「負傷的治療者」(wounded healer)為主題而寫。5對約翰跟我來說,亨利是不可多得的良師益友,這一章是友誼力量超然的證明。本章我探究個人的憂鬱經驗。多虧朋友在身邊支持,還有一位雖已溘然長逝,但精神與我同在;如果沒有他們,我不可能這麼坦率地處理這個狀況。
第五章「由內引導」一開始是我在印第安那州校園事工辦公室(Indiana Office of Campus Ministries)的演講稿,該單位後來將它發行成冊。6我很感謝我的朋友,也是該單位執行長麥克斯‧凱斯(Max Case)的邀請及鼓勵。三十年前,全美上下許許多多校園事工、司祭,以及拉比7協助我踏出尋找天職的第一步,我對他們的感激無以言盡。尤其在當初那個時代,學界沒有幾個人願意討論靈性的問題,至少不願意公開討論— 謝天謝地,幸好今天的狀況已經大不相同。
第六章「總有這一季」是費茲學會(Fetzer Institute)會長洛柏‧萊曼(Rob Lehman)邀請我寫的,他也是我的好友及志業旅途中重要的夥伴。該文謹獻給費茲靜思中心「四季」,為其揭幕成立共襄盛舉。費茲學會並將本文印成小冊子,放在「四季」的臥房中,敦請來訪者一起思考。8對我來說,費茲這份小冊好比希爾頓大飯店枕邊的高級薄荷糖。我認為萊曼是走在尖端的先鋒,他讓我們之中的許多人能去探索內在與外在生活之間的複雜關聯。
另外,我要特別感謝我在裘巴出版社(Jossey-Bass)的編輯波斯特(Sarah Polster)。她頭一個看出近年來我筆下的文章有「志業」這個題目貫穿其中,她相信這些篇章有變成一本書的可能。她的編輯技巧幫助我,讓這些小品的貫連性更為緊密,這是我自己做不到的。
我也要感謝裘巴出版社其他多位員工,每一位都是出版界優秀傑出的工作者:布朗(Carol Brown)、福拉格(Joanne Clapp Fullagar)、高斯坦(Paula Goldstein)、娜莉(Danielle Neary)、馮德林(Johanna Vondeling),以及懷特尼(Jennifer Whitney)。
書中提到我個人的旅程,其中有大多數是我在家人的陪伴及支持下度過,今昔皆然。我未將他們納入我的故事中,因為他們的說法屬於他們自己;而我真能敘述、有權敘述的,也就是我個人的故事了。不過,在寫到我跟家人共同經歷的旅程片段時,我經常想到他們,心中充滿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