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裡成員的序位非常重要,長幼有序,各得其位,一個家庭才可能朝著正常、健康的方向運轉。
至於什麼才是合適和各得其位呢?簡單的說,就是父親在父親的位置,母親在母親的位置,孩子在孩子的位置……各司其職,各自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扮演」這個詞非常重要,即便是一個孩子已成年、成家,在父母親面前仍要「扮演」孩子的角色。當然,你可以有自己的主見、價值觀、不同於父母親的做事準則和方式。比如,小筠打電話問候父親,讓自己回歸到「女兒」的身分,不再只是一個傾聽的角色,而是試著與父親分享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難,讓他覺得在你生命中,他的價值仍然存在。這樣做的好處就是,一方面,你給予了父親潛意識中想要的東西──「我仍有價值!」另一方面,你也釋放自己的一些壓力和委屈,如此一來慢慢就會形成良性的互動循環。至於你到底要不要按照父親給予的建議去做,或是作為一個參考,對你的工作和生活總是有益無害。
無論父母是什麼樣類型的依賴,你都可以找到合適的方法讓雙方都好過,一個人想要完全脫離父母的依賴和控制,最終極的辦法是讓自己真正成為一個「成人」,標準就是學會自我負責。
有人曾經問我,當父母親老了,我們不應該成為他們的依靠嗎?不應該「反哺」嗎?
實際上,扮演「孩子」是一種讓父母和自己進入良性互動的方法,因為只有順暢的關係才能讓彼此更親密,這就是所謂「健康依賴」。
中國人講孝道,我們可以「孝」,但不一定要「順」。孝是情感上「我能為你做的」,但在不合理的地方,不必順從。例如有些父母跟孩子要錢,如果孩子沒錢,難道要他們去搶銀行?對不合情理的要求,如何在孝的情感下,雖然不順從,卻不造成忤逆、衝突,這是為人子女者需要拿捏的分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