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说来,心智就可以被看成作为“信息处理器”的心智了,这是什么意思呢?信息是什么?如果信息影响着我们的决策过程并诱发了行为,那么无论有无意识参与,心智是如何令我们做出有意的行为选择的,我们又是否具备自由意志?如果心智这个概念包括了主观体验、意识,以及包括问题解决和行为控制等在内的信息加工过程,那么什么是心智的核心成分?从感官知觉到执行控制的心理活动的连续谱系中的“心智成分”又是什么呢?
我们已经讨论了意识、主观体验和信息加工这些关于心智的一般描述,它们通常以你可能很熟悉的方式体现出来,比如记忆、知觉、思维、情绪、推理、信念、决策和行为等。我们能用什么样的理论将这些常见的心理活动联系起来呢?从感觉到感受,再到思维和行为发起,如果心智是上述一切的源泉,那么为何这些东西都被归于心智这个概念之下呢?心智究竟是什么呢?
心智作为一个术语、实体或过程,我们既可以将它视为一个名词,也可以将它视为一个动词。心智作名词时给人一种这样的感觉:它是一个稳定存在的物体,你既能够掌控它,也可以宣称拥有它。你拥有心智,它属于你。那这个名词性的心智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心智作动词时则给人一种这样的感觉:它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涌现的过程。心智中不仅充满了活动,也展现出了永无止境的变化。如果这个动词性的心智确实是一个过程,那么这些动态的东西、这些精神生活中的活动又是什么呢?无论作为名词还是动词,心智究竟是关于什么的呢?
有学者将心智描述为“信息处理器”。这种描述指出,我们能够对观点和事物进行表征化,并将这些表征进行转换,通过记忆的编码、存储和提取,记住事件。从知觉到推理,再到行为决策,它们都是心智的信息加工过程的组成部分。作为一名科学家、教师和医生,我从事与心智有关的工作已经35年了,有这么一种现象让我百思不得其解:虽然上述对心智的描述广为人知,然而在一系列与心智有关的工作领域中,无论是临床、教育、科研还是哲学思辨,居然都缺少一个对心智的精确定义,缺少一种凌驾于其功能之上的、关系到其本质的清晰认识。
作为一名精神卫生工作者,即精神科医生兼心理治疗师,我也惊讶于这样一件事,即这种对心智的工作定义都不明确的现状将会在多大程度上制约我们临床工作的有效性。明确心智的工作定义既意味着我们可以利用它开展工作,又意味着我们可以不断修正它以适应研究数据和个人经验,还意味着我们可以清晰地表述“心智的本质是什么”。尽管我们频繁地听到“心智”这个词,却极少注意到它缺乏清晰的定义。如果在科研、教育、临床实践、个人和家庭生活中都没有关于心智的工作定义,那么至少在我看来,我们对心智的理解和交流中就缺少了某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