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战乱频繁的形势使得各国迁都不断,需要大量运用到风水学,由此锻炼出众多风水人才,为后来的风水学发展奠定下了坚实的基础。
于是,这个时期出现《周礼》、《管子》、《考工记》等著作,总结城市建设经验以及选址理论,这些都为风水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是风水理论的形成时期。在这个时期,由于大规模宫室的修建,为风水术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而董仲舒等人的著作则为风水提供了思想理论。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世界观逐渐形成,风水理论日益走向成熟。
与此同时,风水术也日益变得玄奥神秘。先秦相地术中的迷信成分进一步发展,特别在东汉时期,加入了天文学和其他谶纬内容。在各种建筑中,禁忌和迷信十分盛行。原本朴素的相地术分成了两个方向,其中以“图宅”为代表的风水流派,因为倾向于发展迷信而走上歧路。
此外,五行学说也兴起于秦汉时期,著名代表人物是邹衍。五行学说认为,自然万物有水、木、金、火、土等五种基本属性。邹衍说“五德从所不胜,虞土、夏木、殷金、周火”。他还认为,五行以相克的关系传递,即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
到了西汉末年,刘歆继承和发展了五行学说,提出“五行相生”的说法,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以此循环。刘歆有力地补充了五德终始说的相克理论,使五行之说成为一个成熟完善的理论体系。五者之间形成周而复始的相生相克的关系,构成了一种动态的平衡。
此外,五行与阴阳观的结合,又形成了阴阳五行学说:有了阴阳五行的平衡和协调,才能推动和维持所有事物的正常生长、发展、变化和消亡。阴阳五行学说被看成是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原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阴阳五行学说极大地促进秦汉时期术数的迅速发展。到汉武帝时期,术数名家众多,如五行家、堪舆家、建除家、丛辰家、历家、天人家、太乙家等,他们共同推动了风水学的发展。
·南北朝时期
中国古人的天人合一观,使中国人自古对山水充满热爱。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风水学迅速发展的阶段。混乱的政治格局使人们对政治失去了兴趣,而更多地把精力投入到自然世界中。古人发现,山水也有很大的不同,只有充满美感的山水才有灵秀之气,从而出现了山水美学。这一时期,政治黑暗,战乱频繁,人们对自己的命运难以把握,风水观念再度兴起。例如:三国时魏国著名方士管辂,以占筮、相术、相地著称于世;晋代陶渊明的祖父陶侃,曾相信一位老人的话,把父亲葬于卧牛地,后来果然发达了。
对山水美学的研究,大大促进了风水学的发展。对山水认识的增加,使古人有了更完备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在这一时期,也就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风水大师和风水著作,将风水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