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女性与修道
第六章 奢摩他——止
第七章 毗婆舍那——观
第八章 觉照力
第九章 西方人的难处
第十章 施受法
第十一章 心性
第十二章 心灵导师的角色
第十三章 金刚乘
第十四章 观想本尊
名词解释
金刚乘保有大乘佛教的哲学,但金刚乘不是一种哲学,它是一种修行的方法、一种知见,它的哲学立场来自大乘佛教。西藏地区的修行者...大乘佛教的修行之道是:我们生而为人,具有成佛的潜能---也就是我们的佛性,它好像是一粒种子,修行是培养、灌溉种子的方法,好让它不断成长,终于成为圆满的佛性,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染污的众生,都具有开悟的潜能,都有佛性的胚芽,我们历经三大阿僧祗劫来培养它。成佛在大乘佛教看来需要漫长的时间,必须无尽期地培育这粒种子,直到它成长、生出枝叶,最后显现为一棵完全成长的开悟树。这可能被看作是美好的愿景,但是也可能被看作是非常泄气的事。你可能想着:"如果它需要历经一劫又一劫,这又有什么意义?"对于这种顾虑,金刚乘釆取非常激进的步骤----把整件事倒转过来。
大乘佛教的经乘被归纳为"因乘",因为是从因地佛性胚芽做起,然后培育它直到结果。金刚乘被称为"果乘",因为它强调从无始以来,我们早已成佛,我们的问题是不认识自己,所以,何不运用天生的佛性为道路?从果地开始,以它作为道路。换句话说,我们从反方向开始。所以,金刚乘极为强调观想自己是佛,或是观想某些象征圆满佛性的特殊密乘本尊。
为了对静坐产生兴趣,如前所说,一开始只要坐很短的时间。因为心儿乎对所有的事都能保特短时间的兴趣,可是如果拉长时间, 便会开始烦躁不安,心即使有兴趣也会烦躁不安,因为它不习惯把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一点上。之后,当我们再度试着去静坐时,内心会产生抗拒,因为心会记得上一次的无聊。可是,如果我们在仍然感到喜悦、还不会觉得无聊的时候就停下来,心会记得上一次很有趣,于是就想要再做。
所以,我们经常建议至少藏传佛教是如此,一修“止”要短而频繁,所谓短是指我们感觉舒适的长度,但如果短于十分钟,则又歌不大,我认为二十分钟大约刚好。我们大约需要十分钟让心安静,如果心才刚静下来就停止打坐,那又太短了;如果坐得太久,在心力达高峰,注意力开始涣散时的这一点上停止,那就是太久了。最好是鞋心功到达高峰,还没有下滑之际就停止打坐。当你发现心开始觉得环时,可以暂停几分钟,看看四周,然后再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