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不知道什麼是「靈魂」,也不知道什麼是「死亡」,大家都害怕死神降臨。曾經有同學跌倒了,額頭上不停地流血,我們將他扶了起來,他用手帕壓著傷口,眼淚直流,惶恐地大叫:「我會不會死掉?」
那一聲:「我會不會死掉?」常常盤旋在我的記憶裡,直至很多很多年以後,我當了醫師,看過許許多多的生死,才發現死亡恐懼並不是小朋友獨有的,如果不正視死亡,就算活到一百歲,死亡依然會是心中的陰影。
就像曾有一位九十多歲的老爺爺來找我看診,一臉惶恐地問我:「王醫師,我本來都要推輪椅才能行動,但這兩天不知道為什麼,即使放開輪椅,我還是可以走路。」他吞了吞口水,繼續說:「這會不會是大家說的『迴光返照』,你幫我看看,我會不會死掉?」
還是那句:「我會不會死掉?」小朋友的害怕,也是老年人的恐懼,不瞭解靈魂的本質,就會終生帶著死亡的深深焦慮。
為了知道什麼是靈魂,破解心中的恐懼,從小學開始,我就對生死的話題有著濃厚的興趣。我常常到寺廟請回善書,想要知道靈魂是什麼?靈界是什麼?神明與菩薩又是什麼?
但每一位作者各自有其說法,我也越看越迷糊。當我越是想要抓住對於「靈魂」確定的答案時,就越發現靈魂裡似乎並不存在著「確定」。
中學時我讀了《論語》,在《論語・述而篇》中有這麼一段:「子不語怪力亂神。」
孔子不喜歡弟子們談論靈魂與鬼神,然而,我總覺得,即使不談論,每個人心中必然存在著對於靈魂的好奇,以及關於死亡的焦慮。
也在中學時,我讀了《莊子》。在《莊子‧齊物論》中,莊子說了這麼一段話:「我怎麼知道一心想要求生不是一種迷惑呢?又怎麼知道怕死不是像幼年流落在外而不知道返鄉呢?麗姬是艾地邊疆官員的女兒,晉國國君準備迎娶她的時候,她的眼淚哭濕了衣襟;等她進了王宮,跟晉王同睡大床,共吃美食,這才後悔當初不該哭著害怕出嫁。我怎麼知道死去的人,會不會也後悔當初的一心想要求生呢?」
莊子希望人們接納死亡,他告訴人們,死後的世界或許比活著的時候還瑰麗,更說不定人在死亡之後,會後悔為什麼活著的時候要貪生怕死。
然而,莊子並沒有解開「死亡」的謎題,他希望人們不要怕死,但人們怕死,怕的並不只是「死亡」這件事,他們真正的恐懼是死亡之後,靈體將往哪裡去?而關於靈魂的歸宿,莊子顯然沒有給出答案。
上了大學之後,我開始認真地想從佛學中尋覓死亡與靈魂的答案。我請回了佛經,一部又一部地讀,盼望能解開內心的困惑。那時的我開始深入許多依稀聽過、卻沒有詳細瞭解的佛學生死理論,因此知曉了六道輪迴、極樂世界、九品蓮花,也認識了佛經中的佛菩薩與天龍八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