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能克服以上種種障礙,將會受制於三種不良的心地狀態:「散亂」(kshipta)、「昏沉」(mudha)、受到干擾的「不定」(vikshepas),行者因而無法進入下二「地」(bhumi)的「三摩地」(samadhi)境界,也就是心地專注於一的「一心」(ekagra)狀態,以及心地完全受控的「調伏」(ni-ruddha)狀態。
喜馬拉雅傳承在口授的部分,有些特殊的法門可以用來克服這些干擾。比如,前面提過身體不由自主的移動或晃動,或者雖然外表看不出身動但是自己會有感覺在動,可以經由以下方式來克服:①淨化情緒,②持特定的咒語,以及③在教習師跟前坐禪,以幫助穩定行者的心。
● 憶持 Mindfulness
《瑜伽經》(I.20)教導我們,「憶持」(smrty-upa-sthana,即佛教的「念住」〔sati-patthana〕)有許多種修習方法,具體的修法必須經由個別指導。例如,喜馬拉雅傳承所教授的體位法,是一套非常細緻的法門,要求在練習的同時要配合完全覺知身體、呼吸、心6的狀態。其實,體位法練習的一個主要環節,就是自我覺知,要深入而全面觀察自己的身體、呼吸的一切狀態,特別是心的狀態。
● 呼吸的覺知
呼吸的覺知原本是憶持的一種形式,其後成為修習坐禪的第一個步驟(《瑜伽經》I.34)。坐禪時,一定要學會用橫膈膜來帶動呼吸,保持緩慢、平和、均勻的呼吸,而且在吸氣和呼氣之間不要有停頓。喜馬拉雅禪修傳承向來不鼓勵練習「住氣」(Kumbhaka,不呼不吸,又譯屏息)。依照我們的方法,弟子只需要:
• 以有助於禪修的正確方式呼吸。
• 觀察自己呼吸的流動以及變化的情形。
• 長期用同一個方法去練,不要改變。
• 讓一種稱為「獨發住氣」(Kevala-kumbhaka)的現象自然發生,此時心念與極細微的氣息交織而達到完全靜止,所以會進入暫時無呼吸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