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ANXI
LIUYAN
WENZHANG
SHOUYE
JIANJIE
DONGTAI
MULU
欢迎加入全球最大灵学社群
全球灵学社群
瑜伽经
耶稣基督
道家佛家
赛斯通灵
释放法
奇迹课程
与神对话
零极限
  • 全球灵学社群网是一个公益性网站,旨在帮助朋友们快速入门并达到灵性成长。网站搜集整理多种灵性方法,包括零极限、释放法、奇迹课程、赛斯通灵、道家佛家、与神对话、耶稣基督等。我们号召每个人追求觉醒,理性修行,脚踏实地,为社会和谐和建设做出贡献。

     最新公告:
公益性网站
爱党爱国,全球最大的灵学社群
 • 当前位置:
最新文章  ZUIXINWENZHANG
瑜伽就是心靈修行地圖

(灵性图书馆,灵性读书会,灵性资源库,灵性课程网,灵性电子书,心灵疗愈站,灵性觉醒社,新时代灵性,身心灵求道,神秘学,儒佛道,指引社,老灵魂,喜悦家园)

全球灵学社群,中国第一个实质意义上的灵学圈子:

①灵性图书馆电子书会员80元,享受所有书籍,月月更新,单买三元一本;

②全网收集音频、视频灵性课程会员198元,享受所有课程合集,月月更新;

③线上灵性分享会会员399元,入微信群,享受1.2.3所有服务,周周更新原创分享会录音,30t+资源库学习交流干货;

加入我们,联系微信:356508476


譯者前言

本書是斯瓦米韋達多年來在世界各地講演開示的選集,經過整理編輯之後翻譯成中文。在彙集的過程中並沒有刻意針對某一個主題而選,然而都是他對聽講之人苦口婆心的開示。於今回顧,貫穿全書的主題之一是他以身作則,用菩薩道的精神來啟迪有志於發揚瑜伽教學的老師。

斯瓦米韋達一生的使命,就是以教化為手段來減輕眾生的苦痛。他從十二、三歲起開始在全印度巡迴演講,十六歲離開印度遠渡重洋,其後近七十年都在世界各地奔波講學,很少會長時間停居於一處。他說:「靈性之人是自由的。對他們而言,沒有國界,沒有洲際,所以他們出行,他們漂泊。」印度的古籍有訓示,「為了眾生的福祉,靈性之人必須遠遊四方,否則自己的所學都成了無用之事。」其後佛陀對於自己的弟子也有相同的教誨。斯瓦米韋達的一生,就是在實踐遠行雲遊教化眾生的精神。

對他而言,身為一名瑜伽教師不是職業,而是使命。瑜伽老師以及開辦瑜伽教室的個中冷暖滋味,他知之甚詳,絕不會為了任何境遇而動搖初心。在本書所搜集的好幾篇講演中,他屢屢對來聽講的瑜伽老師們說:「你的工作是慈悲,是愛。」「你要出去教,因為有人需要學。」「你是在教人,不是在教課。重要的是,你跟學生們之間要建立起心靈的聯繫。」「你在學院領到教師的證書,不代表你真的是老師,學生對你的認可才是真正的證書。」

在斯瓦米韋達的心目中,老師不一定是課堂上的老師,老師也不一定非得有教室才能教學。例如,父母之於子女就是老師。他常說,孩子們不能教,只能學。所以人家問他怎麼教孩子靜坐,他的答案不是讓孩子坐在面前教孩子如何盤腿、如何專注,而是把孩子抱在懷裡,讓孩子感受到你沉靜的呼吸和心境。他也說過,當他去買東西的時候,他和店員的目光接觸、講話的語調及用詞,那種互動無形中就是在教學。所以他勉勵大家,尤其是瑜伽老師,一定要注意自己心靈的成長,因為老師要傳授的重點,不在於技巧,而是體驗。

二○一三年,斯瓦米韋達以八十歲高齡進入靜默。然而,在進入原本預定的五年靜默期還不滿兩年,他大概預知到自己時日無多,乃不顧日益衰弱的老病之身,重新開口講述。本書有兩篇就是他在二○一五年四月和六月的講話紀錄,那是他此生最後的兩場公開講演。雖然他帶著一身的病痛,可是一旦講起課來,絲毫不會讓人覺得他的身體有何異樣,他以身教為我們示範了如何不讓身體的狀態成為心理的狀態。他要繼續用他的身體為眾生服務,直到身體用不下去為止,那正是在履行他所發的菩薩誓。同年七月,斯瓦米韋達在學院的房中端坐圓寂,終於換下那件穿了八十二年的色身衣服,回到了靜默。

近代的聖人寧.卡若理.巴巴(Neem Karoli Baba)說過:「上師捨棄色身時,他的道場即成為了他的色身。」斯瓦米韋達離世之後,任何人走進他創立的學院園區內,依舊能感受到那股寧靜的氣氛。背景中的梵唱頌禱、晨晚鐘聲、火壇煙霧、鳥語花香、牛鳴犬吠,都在提醒我們、呼喚我們進入自己內在的深處。在那絕對靜止無聲之處,斯瓦米韋達依然在為大家講課。如果你有機會,何妨來到老師的身中,不必為了學習什麼、參加什麼課程而來,就靜靜地待在此地,在靜默中,老師會和你交談。也許,幸運的你,在那靜默中會悟出「我是誰」。

我們的使命:世間有這麼多苦難,然而大多數人不明白,他們苦痛的源頭是心理上的,是一種精神上的苦痛。所有的經典都如此解釋,但大多數人無法當真對待。因此,我尋遍經典,尋遍古人的著作,目的是要為我發自個人心靈經驗的說法求個佐證。

我一生所有其他的活動,無論是研究旅居南美洲的印度僑民的民謠,或是去各地旅行,還是學習新的語言,都是為了那個使命而做。那個使命就是,不論我身在何處,都要助人減輕心靈的苦痛,因為他們忘記了人類內在本有的那份圓滿充實,變得依賴來自外在的東西,像是如果我有一輛好車,我就會快樂;如果我有個好房子,我就會快樂;如果我有令人稱羨的好衣服穿,有這個那個名牌的服飾,我就會快樂,這件普通的襯衫不能令我快樂。

通常身為一位斯瓦米出家人,不會談他自己的生平。原因是,他沒有家,沒有故鄉,沒有家人,可是整個世界都是他的家人,他所遇見的每個人都是親人,夜晚來臨時他身在何處,何處就是他的家。我生於喜馬拉雅山腳的一個小地方,印度的德拉頓市(Dehradun)。在十一歲之前,我受到的一切教育都來自我的父親。你們大多數人不會相信,我是個一生從沒進過學校的人,從來沒有上過課,十一歲之前從來沒有老師。我所具有的知識,是自然具有的。因為它是自然具有的,所以當我到了人生某個階段,結了婚,需要文憑時,我就去參加考試或者寫論文。這些我從來都不用去學習,因為不需要去學。依印度的古來傳統,高尚的知識是一開始就要傳授給孩子的。等我到了六歲半的時候,我就必須能夠熟記帕坦迦利(Patanajali)在西元前七世紀所寫下的四千條文法規則,而且以數學似的準確度來應用。到了十一歲,我可以翻譯任何以吠陀時期梵文寫下來的東西,這其中一部分要歸功於我的生父。有人說,這證明了我的知識是前世帶來的。你可以決定是否要接受這種說法。有人會這麼說,但他們不見得真的深信,如今的教育系統也和這個理念不合,然而,你內在本來已經具有所有的知識,你只需要知道如何去讀取它們。

靜坐冥想是在體驗你自己本有的覺識,不參雜任何來自外在,外在於你的東西。大家使用「覺識」這個字,好像它是文法中的及物動詞,它必須有個所覺知的對象。冥想者的覺識沒有對象,只在覺知自己的覺識。冥想就是覺識在覺知自己,不混合任何來自外在的經驗。重點是,首先,心要只覺知到心,裡面沒有任何外面丟進來的東西。覺識只覺知到覺識,沒有任何參雜。

我所受到的啟迪有幾個來源,其中一個是甘地。當然,我最重要的啟迪來自我的上師,喜馬拉雅傳承的斯瓦米拉瑪(Swami Rama)。但是我最初的啟迪源自於《吠陀》、《奧義書》、泰戈爾、甘地和其他地方。佛教有菩薩誓,修道人立這個誓是要等到所有眾生都已經脫離了苦厄無明,他才會入涅槃得解脫。這是啟迪我的動力,過去五十年來,我所致力的,僅此而已。在某個時點,我遇到了喜馬拉雅傳承最偉大的大師之一,應了我的所求,他為我指出方向,或許我也可以說,他給了我實證體驗。從那時起,聖典中所記載的境界,對我成為了真實。這個使命一向是個心靈的使命,我從來沒有偏離它。

我記得,在六歲時就對自己的生父說,讓我出家為僧。那種心願是生來就有的,要成為追求真理的人,我看不到自己有別的路可走。我曾經是位在家人,此身原來叫另外一個名字,是一家之長,有過四名子女,扶養他們長大的同時也肩負大學教授的責任,還要照顧各地的禪修中心,回答數以千計人士的問題。雖然我一直在世界各地奔波不停,但我發現自己總是有時間靜坐,總是有時間留給神,因為神就在座椅上,就在候機室中你等飛機時所坐的座椅上。所以無論你在世間做什麼,那個精神總是不離,你只要讓自己連接上它。

我們傳承主張,人和神之間的關係是出於愛,而不是出於畏懼。我告訴你,我不是個畏懼神的人,我完全不是個畏懼神的人。我沒有理由去怕我的所愛。那種個人和神之間愛的關係,我們有個詞稱呼它:奉愛之道,它是一種奉獻之道。奉獻就是,把所有的情感,一切人類的情感,都導向那個愛,那就是奉愛之道。奉獻,是一種屬於個人的關係。所以,一方面你有這種靜坐冥想之道,通往至高無上無形的「壹」,另一方面你有這種自己全然融入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