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东汉(25-220年)儒学者在朝廷讨论学术的《白虎通》,对九尾狐代表的吉祥意义也有一番解释:
班固,《白虎通》,卷一四四,第146页。译文引自Loewe, Ways to Paradise, 152 n.144。
狐九尾何?狐死首丘,不忘本也。明安不忘危也。必九尾者也?九妃得其所,子孙繁息也。于尾者何?明后当盛也。
“狐死正丘首”,引自《礼记集说》,《檀弓上》,第32页。
在此,狐狸被赋予了道德上的意义。据西汉(前206-25年)成书的儒家经典《礼记》所载,因狐狸在死时会将头朝向其出生的巢穴,意其不忘本始,是仁德的模范。这是在告诉人们,应将奉行礼仪作为其精神上的依归。
九尾狐又更进一步和圣王之治及皇妃有关。这是强调皇妃于延续皇室血脉至为重要,并要她们必须接受皇帝恰如其分的安排。此二者对于朝廷的长治久安至为紧要。这也暗示皇妃是造成皇室不和与国家灾难的潜在根源。
六朝时期仍然延续用狐狸作政治预言的传统。注《山海经》的晋朝人郭璞(276-324)本身也是出名的预言家,著有一首闻名的《九尾狐赞》:
陈梦雷编,《古今图书集成》,卷五二〇,第52a页。关于动物的道德意义和在建构古代中国圣王之治的社会政治理念方面所扮演的角色,见Sterckx, The Animal and the Daemon in Early China, 123-164。
青丘奇兽,九尾之狐。有道祥见,出则衔书。作瑞于周,以摽灵符。
曹植,《上九尾狐表》,收录《开元占经》,第116页。见于豪亮,《四川成都出土汉画像砖札记》,第261页。关于古代中国以动物作为贡品,当作圣王君临天下的系统,见Sterckx, The Animal and the Daemon in Early China, 93-122。
魏收,《魏书》,卷一一二,第2928页。又见沈约,《宋书》,卷二八,第803页,《符瑞中·白狐》:“白狐,王者仁智则至。”
陈梦雷编,《古今图书集成》,卷五二〇,第55a页。
这个时期的官方史家对于厘清动物行为、自然现象和当前政治情况的相应之处兴趣极大。在这些历史中,狐狸和周代理想的圣王结合在一起,作为仁智之治的象征。据说,东汉献帝被废,曹魏文帝登基之后,一只披着赤紫色毛皮、身旁围着数十只普通小狐的大狐出现在甄城县北。其尾长且多毛,有许多分叉,故被指为九尾狐。该狐,连同一纸即位贺词,被当作贺礼送给皇帝。
到了太和二年(478),雄才大略的北魏孝文帝(471-499年在位)进行汉化统治,象征吉祥的狐狸据说出现在华北各地,并被送进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