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神秘,生命,通灵,塔罗,星座,国学,精神,易学,家庭,修炼,内在)
全球灵学社群,中国第一个实质意义上的灵学圈子:
①捐助社群80元,赠送灵性电子书会员,享受所有书籍,月月更新,单买的话三元一本;
②捐助社群198元,赠送音频、视频灵性课程会员,享受全网收集所有课程系列合集,月月更新;
③捐助社群399元,赠送线上灵性分享会会员,入微信群,享受1.2.3所有服务,周周更新原创分享会录音,30t+资源库学习交流干货;
加入我们,联系微信:356508476
自序 導航無病無痛的人生
有人說:「人生七十才開始。」人活到了七十歲,雖然增長了知識,但是永遠跟不上時代的進步,好像看盡了世上風情,但是總也發現新事物。
七十歲終究是人生的一個大跨步。也該把自己七十年來向地球拿的、或是別人給的,做些回報。
七十歲,已是人生的冬天了。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藏些什麼?藏在哪裡?
由這本書開始,我們討論實際的問題,講求如何運作,希望把七十年來學習的心得,養生的體會,藏在大家的腦子裡,藏在中華的文化裡,藏在世界的文明中。
《傷寒論》是中醫討論實際應用的專書,雖然是承繼《內經》的理論,但是注重應用。書名叫《傷寒論》,表明是討論病毒感染如何應對之專書。其實此書作者認為所有的病都由傷寒而來,六淫中,寒邪最為惡毒。
本書就延續著《傷寒論》的思路,說明一個人如何從健康的「中和」生理狀態,逐漸發生病變。這個「中和」生理狀態要如何給與,其操作型定義,中醫對病徵、病情又該用什麼客觀的指標來衡量或界定?
《內經》指示了大部分中醫的基礎理論,其中很多見解,經過兩千年至今仍是屹立不搖。這對一個科學著作而言,是絕無僅有的。但是從《傷寒論》以降,中醫之發展始終沒有與時俱進,沒有建立客觀的指標與精確的定位。
如果我們不能為「中和」做精確定位,又怎能為疾病造成的偏性定位,更不要說對藥物、方劑、針灸、推拿等治療工具定位。
如何建立中醫的定位系統是我們著力的重點,也是過去多年研發的核心。
一旦這個定位系統建立了,精緻化了,所有的疾病就可以由此定位系統做出精準的診斷,而治療也就可以逆向工程的思維,將當下已偏離正道的、不健康的狀態,利用各種中醫、西醫的手段,將之導航回去。
關於中醫未來的發展,在內聖的範疇,我們希望提升物理治療之綜合應用,例如把推拿、按摩等,也能像中醫處方一樣,開發出君、臣、佐、使。由定位系統引導,像巡弋飛彈一樣,發揮最精準打擊病魔的力量。
在外王的方向,我們希望這個定位系統引導著全村、全縣、全省、全世界的百姓,都來享受這個便宜、不痛苦又高效率的第一線健康防衛體系,為世上的每個人導航一個無病無痛之人生。
PART 1 脈診、脈診儀與治未病
經由過去三十年的中醫藥研究過程,
用脈診來偵測人的健康狀態,以及藥物對脈波的影響,
透過儀器,可以更清晰準確地指出如何「治未病」。
1 脈診分析治未病
在現代醫學的發展中,預防醫學愈來愈受重視。觀察疾病之發展過程,就像我們開車上路一樣,正常的身體宛如開在康莊大道上,一切都很順遂;但如果開錯了路,脫離了康莊大道,那麼路就愈來愈窄,路面也愈來愈差,最後,必定是無路可走了。
●何謂治未病
在人生的健康之路上,主幹道只有一條,但卻有許多千奇百怪的岔路,一旦不知不覺開進了一條岔路,開愈久,離健康之路就愈遠;接下來,所遇見的歧路愈來愈多,岔路也愈變愈窄。
在分析病症時,各種病況、病情,千奇百怪。有外感的、有內生的、有急性的、有慢性的......不可勝數,而又相互糾結。
現代醫學研究以各種數據做分析研判。例如血液中的各種成分,骨頭的正確大小、長度、位置,以及器官之形狀、外觀、內視等。這些指標固然能指出已「誤入歧途」,但是真正的「康莊大道」是什麼?仍然令人迷惑。
我們研究血液和各種體液成分之變化,以及該變化與可能疾病間的關係、各個器位之變形破損等等,可能就是目前預防醫學所能做的主要工作了。一般的健檢,也是以血液檢查、影像內視鏡等為主要項目。
事實上,中醫也標榜治未病。中醫以傳統的四診――望、聞、問、切,自認可以在大病發生之前,提出預警。
所以,簡單地說,「預防醫學」就是希望能治未病的醫療。當我們一旦偏離了健康大道,就盡快提出警告,讓我們「實迷途其未遠」,及早重新回到健康之大道。而且,也因為離開大道未遠,只要採用一些溫和的手段和方法,就能把我們引導回到健康之道。
●健康是什麼
要治未病,就得先定義什麼是病,什麼是健康。
在之前的書中曾討論過:西方醫學之健康,是以各種儀器及標準值來定義,所以去做健檢,總是要做血液、尿液等一般生化檢查,或再加上X光影像、核磁共振影像、正子發射成像及各種內視鏡等等。但如果檢查後異常,就已經是器質性的變化。這些不是病的原因,而可能已是病的結果,造成了血液化學成分改變和器官結構之變化。
這些變化由何而來?追求這些變化的源頭,就是現代預防醫學追求的方向,希望一步步向上推進,雖然進展緩慢,但是愚公移山,總是日有進步。所以西方醫學有原則、有方向、有步驟,一步一腳印,逐漸向前。
反觀中醫呢?中醫對健康的定義非常簡潔,就是「致中和」,以達陰平陽秘,氣血平和。
但是說來簡單,自從《內經》舉起這面大旗並指導了許多原則,經過幾千年後,我們仍沒有任何儀器可以客觀告訴我們「致中和」是什麼狀態。這條健康大道究竟長得什麼樣子。在各位醫聖藥賢的著作中,我們不是霧裡看花,就是鏡花水月。不僅看不真切,而且更常常像李白一樣,為追求水中明月而喪命。
這千年來的中西醫發展,就是典型的龜兔賽跑。三千年前中醫就有了氣血循環的理論,有了《內經》、《傷寒論》等經典,西方直到四、五百年前才知道血液循環。而中醫在過去數千年歷史中,似乎每隔五百年就出現一位神醫,但由現代的觀察來看,不過是把《內經》及《傷寒論》其中一部分,再次演繹與放大應用而已。
不論是養陰、脾土、下法、溫病等,都沒有超出原來《內經》及《傷寒論》的內容;而因為長期的人體驗證,只在方、藥上有了明確的進展,留下許多名方至今。以致今日發展中醫,兩岸都以方、藥當作主軸。重藥輕醫,似乎已成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