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古籍,中华古籍,中华古书,玄门,民间,国学,秘术,古本藏书,绝版)
全球灵学社群,中国第一个实质意义上的灵学圈子:
①捐助社群80元,赠送灵性电子书会员,享受所有书籍,月月更新,单买的话三元一本;
②捐助社群198元,赠送音频、视频灵性课程会员,享受全网收集所有课程系列合集,月月更新;
③捐助社群399元,赠送线上灵性分享会会员,入微信群,享受1.2.3所有服务,周周更新原创分享会录音,30t+资源库学习交流干货;
加入我们,联系微信:356508476
1成人發展研究
我喜與長者談話,他們已走過我們有一天或將經過之路,汲取其經驗有益無害。
——蘇格拉底,摘自柏拉圖《理想國》
◆
自從進入新千禧年,大眾就被各種相互矛盾的老化資訊轟炸。新聞一下恭賀我們是史上最長壽的世代,一下又大肆報導安養院裡的悲慘生活與老人一心求死的駭人故事。我們聽到激勵人心的長者故事,即使到了85歲,依舊可以老當益壯,和年輕時一樣跑馬拉松、擔任執行長、創作歌曲,然而晚間新聞接著又報導,住在退休社區高牆之內的老朽之人感覺自己活著相當多餘。現代醫學帶來的長壽究竟是福還是禍?如何才能掌握自己的晚年?我們需要知道答案。
瑞士哲學家亨利.艾米爾(Henri Amiel)在1874年寫道:「明白如何變老是最高層次的智慧,也是生命這門偉大藝術中最困難的一章。」1一百年後的今日,愈來愈多人篤定活到80歲以上,解決艾米爾提到的老化挑戰變得刻不容緩,我們必須決定向誰請教那樣的智慧。生活中,我們看過能作為罕見熟齡模範的八旬人士,見過活力充沛、懂得將智慧傳承給下一代的曾祖父母,並對他們的養成之道感到好奇。我們想知道他們的過去——他們過去的經歷,或許能讓我們瞥見自己的未來。當然,這種事沒有標準答案,不過如果想了解「成功老化[1]」是怎麼一回事,我們得向長者請教他們走過的路。人口統計學家不是說了嗎?今日年輕成人的預期壽命超過80歲。既然如此,我們全都需要如何一路從退休開心活過80歲的模範。
哈佛大學的〈成人發展研究〉(Study of Adult Development)可說是全球歷時最久的長壽研究,本書即是依據此一研究提供讀者成功老化的範本。半世紀前,〈成人發展研究〉根據各種身心健康條件篩選出824名研究對象並分成三個群組,從青少年時期追蹤到去世,讓本書得以呈現完整成人生命週期給讀者,有理論架構,也有數據資料,帶各位了解為何有些長者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有些人則沒這麼幸運。
〈成人發展研究〉的研究對象中,有孤身死於破舊出租旅舍的哈佛法學院畢業生,但也有人成為大使與內閣閣員、暢銷小說家與實業界龍頭。此外,〈成人發展研究〉納入史丹佛大學教育學教授劉易斯.特曼(Lewis Terman)在資優兒童研究中追蹤的傑出女性,她們有部分因當年的性別歧視導致職業生涯中斷,但也有人在65歲後一展長才,創造力開花結果。此外,〈成人發展研究〉中有的男性最初是內城[2]中學輟學生,日後卻事業發達,人生幸福。這項研究的特別之處,在於研究對象自青春期就開始接受追蹤,今日已成祖父母與曾祖父母。老年如同危機四伏的地雷區,如果你看見成功離開的腳印,就跟著踏在上頭。
〈成人發展研究〉提供可靠的重要資料,讓我們明白何謂「成功老化」,以及怎麼做才能達到那樣的境界。有人說「成功老化」幾個字過於矛盾,提到「老化」,大家不都聯想到失去、身體機能衰退、行將就木,而「成功」則是獲得、意氣風發、過著有滋有味的生活?或許是吧,然而事實上,要是並未罹患腦部疾病,多數長者一直到死前最後幾個月,依舊感到自己過著相當幸福的日子。2, 3老年人不但憂鬱比例低於整體人口,在其因病去世前,多半也並未罹患造成失能的疾病。所以「成功老化」幾個字其實並不矛盾。
然而,你我敬佩的那種人瑞,似乎多數是反大自然而行的特殊案例,例如珍妮.露意絲.卡爾芒(Jeanne Louise Calment)這位頑強的法國女士直到122歲還在抽法國菸。我們猜想他們的人生一定是出於某種神祕難解的原因,才能如此活力驚人。我們擔心自己到了75歲或80歲時會問:「人生就這樣而已?」不過,從〈成人發展研究〉的各項研究結果來看,熱愛生命的「中老人」[3]並非大自然中的異數——他們純粹就是很健康。〈成人發展研究〉中的年長者似乎就是靠著不斷重新打造生命,戰勝不可避免的老化危機。他們使自己驚奇,也使我們驚訝。許多人在遭遇憂傷、失去、挫敗的時刻,依舊讓我們相信他們過著極富意義的生活。他們承認人生路不好走,但從不忘記希望走下去的理由。
舉例來說,在〈成人發展研究〉每兩年寄發一次給追蹤對象的問卷上,有的題目就帶來意想不到的答案,例如某一題問:讓你早上想起床的最重要原因是什麼?有位84歲受訪者回答:「生活、工作、學習昨日不知道的新事物,和太太一起享受寶貴時光。」
另一名78歲受訪者回答:「我每天都有許多計畫,熱愛生命與自己所做的一切,喜歡出門……能夠活著並和最好的朋友一起生活,令人充滿喜悅。」他最好的朋友就是結縭五十年、目前性生活依舊「十分美滿」的妻子。
我十分榮幸能在過去三十五年間研究與訪問這些慷慨大方的受訪者,他們同意參與的是一場橫跨整個成年生活的實驗。他們老年的模樣通常出人意表,所有人一開始都沒料到。
◆
以70歲的安東尼.皮瑞利(Anthony Pirelli)為例,他的出身不佳,幾乎碰上所有復原力專家提出的阻礙成功人生之路的危險因子,包括低社經地位、父母婚姻失和、憂鬱的母親、沒受過教育的父親,以及七個擠在狹小出租公寓的兄弟姊妹。這類危險因子的確可預測青壯年時期的人生適應力不佳4-6,不過〈成人發展研究〉問世前,尚無人研究相同因子是否也讓年輕人日後注定老年悲慘。雖然就預測而言,皮瑞利的青壯年時期會不太順利,但長達六十年的追蹤顯示,他到老年時成為超級成功人士。
皮瑞利的父母都是來自義大利的移民,幾乎看不懂任何英文。爸爸是工廠的半技術勞工,賺著美國大蕭條時期的薪資,手上有點錢就跑到地方上龍蛇雜處的酒吧買醉,他「脾氣暴躁」,會「隨手拿起任何東西痛打」皮瑞利的幾個哥哥,讓孩子「尖叫」著跑出地下室,「渾身是血……但他不為所動」。皮瑞利指出自己很小時,哥哥幾乎週週挨打,不過他和妹妹逃過一劫。
皮瑞利3歲時,母親罹患躁鬱症,無力管教孩子,孩子也不再聽話。此外,皮瑞利的父母見面就吵架,不時分居,他13歲時雙親便不再來往,皮瑞利跟著父親一起生活。依據研究人員當時的觀察,父親不在乎皮瑞利逃學。
數十年間,〈成人發展研究〉一共派出五位探訪員拜訪皮瑞利的家。1941年時,第一位探訪員抵達他位於廉價公寓五樓的居所,對家徒四壁的程度感到吃驚。它位於波士頓西區(West End)「最貧窮的街區之一」,沒有中央供暖系統。〈成人發展研究〉的探訪員形容皮瑞利住的地方「完全稱不上舒適,而且相當簡陋,看得出……沒人在意那個家的樣子」。童年時期的皮瑞利,看起來與1998年那個性格外向、皮膚曬成健康古銅色的企業大亨十分不同。多年後,皮瑞利將帶第五位〈成人發展研究〉探訪員參觀他富麗堂皇的高級公寓。〈成人發展研究〉的精神科醫生形容13歲的皮瑞利:
害羞、纖細敏感、害怕父母不認可自己……外表十分溫順,想給人留下好印象。皮瑞利努力當好孩子,永遠有點緊張,社交上顯然侷促不安。整體而言講話語帶保留,很難從他口中聽見真正想法。他不是好動的孩子,從不參加任何外向的體育活動,但有許多靜態的嗜好,例如集郵與組裝船隻模型。我們的印象是他相當敏感,具備審美鑒賞力。
此外,精神科醫師還觀察到皮瑞利「情緒穩定……體貼家人感受……完美示範在不良環境成長的孩子,如何靠頭腦與個性生存下來。」
每學年結束時,皮瑞利學校的學生會穿上特殊服飾慶祝升上一個年級,不過他是由校方幫忙提供的,因為父母負擔不起,一家人有時連三餐都成問題。長大後的皮瑞利不懂父親為什麼不努力改善自身狀況:「我幾乎認為他不想讓自己變好。為什麼他不肯?」皮瑞利也無法理解,為什麼母親年輕時便移民美國,卻沒學會講英文。多年後,比皮瑞利年長很多的姊姊安娜(Anna)告訴他,其實從他出生一直到7、8歲都是由她照顧。皮瑞利家八個孩子不同於許多機能不全家庭的孩子,他們緊緊團結在一起、互相照顧,這點改變了皮瑞利的人生。他是畢業於商職學校的優秀學生,17歲加入空軍,19歲與退伍前夕在勞軍舞會上認識的妻子結婚。皮瑞利很喜歡太太的娘家,那個家和他自己家不同:「他們家永遠充滿歡笑……沒有什麼解決不了的問題。」
皮瑞利空軍退伍後找到一份技術工的工作,哥哥文斯(Vince)成為他成年初期最重要的人,文斯每週帶他出去吃一次午餐,討論皮瑞利對未來的計畫,堅持要他回學校進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