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民族共有的记忆,烙印在生命之中,成为一种宇宙观、生命观。记忆由无数的故事组织而成,人可以组合其记忆,以适应当前的情状。记忆是体验与想像的再造,在遗忘与忆起之间,道教有了生命。集体的记忆根植于口耳相传的传说,而代代相传的文本更是一种权威,传承也是记忆的依据,并能够建立认同与身分定位。
这些古老的记忆并非完全建立于史实,而是对传统的深厚情感与连结,与生活有真实的扣连,它是一种泉源,来自深广的文化资料库,其中有些来自道经的智慧,有来自物质层面如建筑、壁画或仪式画中的绚烂景观,或仪式专家所穿着的绛衣法服,有些来自非物质层面如各地区传承的音乐唱腔与节奏,亦或是庙宇、仪式中的袅袅清香。各种官能的体验,都成为记忆的资源,当这些记忆构成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情境时,就形成一种宇宙观,无时无刻不在华人的心灵中运作着。
本书所收的道教故事,从不同面向观照道教,每位作者以独特的笔法,呈现风格迥异的文学趣味。历史上道教的多种面貌提醒我们,道教并不是一个单一化的传统,道教与各种文化之间的对立、共存、交会、整合,蕴含创造力与生命力,交织出历史各种维度与显像。书中的故事都代表着道教在中国心灵世界的绽放,引发我们无尽的想像,也提出许多的问题:
最早的道教团体五斗米道如何兴起?张鲁又是如何用道教的思想与制度来统治一个王国?
唐代的女性如何脱离家庭的羁绊、社会的压力,而能够专心修道、证得仙真?宋代的士人为何热爱道家思想?陈抟所修练的睡功究竟是什么?范仲淹为什么如此钟情道教?
宋代雷法的法术如何透过符文来招雷祈雨?历代的张天师又如何透过天师符来治灾患?各朝代的天师符为何在民间受到欢迎?
内丹的奥秘是什么?如何练得出阳神?为什么连苏东坡都爱练内丹?
道教对仙界天宫和神异精怪的想像,是中国文人灵感的泉源,这些意象如何转化为动人的文学?
一位传奇的道士陈复慧如何在十八世纪的四川地区创造出一个科仪传统《广成仪制》,而且深深影响近代的道教科仪?
举世闻名的敦煌藏经洞如何被一位道士发现,这些珍贵的经卷又是如何流散,进入世界各地的图书馆?而敦煌又藏了多少的道教经卷?
西王母与仙界仙桃的故事如何传到日本、韩国,成为女儿节以及长寿的象征?
民国时期两位道教界巨擘,一位是传统派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一位是创新派、提倡科学化仙学的陈撄宁,他们如何在波澜壮阔的时代,将道教带入现代世界?
这些短文透过道教文化的多元面貌,呈现一篇篇优美篇章,如同在生命之洋撷取一瓢,轻啜着道教文化的深邃与广袤。
除了本人以外,这些篇章都是由新世代的道教研究者撰写,他们刚刚进入道教研究的领域,却在道教文化研究上已经有过深耕,对这个冷僻的领域保有着初心与热忱,愿意将他们的研究以平实易懂的文字,介绍给更多读者。本书的完成,要感谢这些年轻的道教研究者,有他们投注时间撰写文章,才能让一本包罗各种主题、呈现多元面向的书籍问世。特别感谢李忠达教授长达一年多来不间断的联系与沟通,促成本书的撰写与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