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关于外部现实(external reality)的假设于科学的发展和应用也是必须的。很大程度上,科学的主要目的就是揭示和解释这个外部现实。不难想见,如果没有这种假设,对于每个人,则只有属于各自心智(对于每个人,只有他自己的心智存在)的思想(thoughts)和影象(images),那么,科学或其余的东西就没有必要了。
除了假设真实存在着一个外部世界,我们也假设现实是客观的(objective)。同样地,现实的客观性也受到我们日常经验和科学实验的反复巩固。所谓客观性意味着——某个人做的观察、实验或测量等等,另一个人也可以做,而且两人获得的结果是相同或相似的。其中,第二个人能够通过与第一个人交流、比较而确定两人得到结果是一致或相似的。因此,信息沟通(communication)是客观性(objectivity)的基本要素。事实上,一个没有被传达和共同认可的观测通常不能算是一个对客观现实(objective reality)的有效观测。因为要求共同认可,所以,客观现实有时也称为共识现实(consensus reality)。
前面说过,科学假设客观现实是独立于观测它的心智(minds)之外的,即使当心理学家在研究别人(而不是他们自己的)心智的精神作用(mental functioning)时也作这样的假设。因为,任何客观的观测结果首先必须是可被比较和可被交流传达(communicated)给其他心智的,所以,我们通常认为是主观性(subjective)的精神现象(mental phenomena),其实也是客观性的。从这个意义上,心理学其实也是一门客观科学。
如果,某人直接观察自己的思想或其他精神印象(mental impressions),结果又会如何呢?显然,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他所直接观察到的并不完全是外在的,但仍然可以与其他人就他们做的类似内部观察(internal observations)进行交流和比较。所以,只要如果他们达成共识,这些内部观察也可以看作是客观的。例如,我们很容易互相比较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的思维步骤(mental steps);甚至,我们互相可以比较对于相同外部刺激(external stimuli)的反应(如恐惧、红色等体验)。经过互相比较,如果我们同意各自的所见(seeing)或所感(feeling)是相同的,则可以说这些精神印象是客观的。显然,这种过程中,这些“外部”刺激必须同样地呈现给我们每个人,所以,其实也是外部现实的延伸。可见,对所谓外部现实的观察其实上是对我们自己因某些刺激(假定来自外部)而有的精神印象的观察(注意:在这里,“外部”是相对于观察者的心智,而不是观察者的身体)。例如,当打针时,当感染流感时,我们感到痛苦,没有人会质疑对这种痛苦观察的客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