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有人不禁问:“究竟什么才算是纯粹的主观体验(subjective experiences)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应该首先考虑那些纯粹内部(相对于心智)的及不由“外部”刺激直接引致的体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思想(thoughts)、想象(imagination)、梦(dreams)、幻想(vsions)等等似乎就属于这种体验。不过,很多这类体验在人们之间,因为也是相似和容易被交流和比较的,所以也具有客观性,不能算是纯粹主观的。通常,这种体验的客观性是基于所谓的“正常”人群的一般体验。由此,人们往往把是否具有这种客观体验作为判定一个人是否“正常”的标准。
现在来考虑另一类体验,即不在“正常”范围内的内部(相对于心智)体验。这类体验通常很难与别人交流,即没有外部刺激和客观性,所以可以算是纯粹的主观体验。比如,幻觉(hallucinations)、错觉(delusions)、宗教(religious)或其他不可说体验,还有觉悟(awakened)或自我认识(self-realized)的心智体验等等。可见,我们对主观性的定义与对正常性(normality)的定义有关。事实上,如我们将在以后阐述的,所谓“正常”心智也不过是一种集体错觉(massive delusion)而已,而且,一切“正常”的苦(suffering)正是这种错觉的结果。
另外,还有人会问:“当我们不观察自己的心智时,心智依然运作么?”一般认为,因为没有被直接观察,即使说精神作用(mental functioning)仍然存在,恐怕也只是一种推测。但是,事实上却有大量实验(稍后详细介绍)有力地表明这类精神过程(mental processes)的确存在。而且,日常生活也常有这种体验出现,比如,心智有时会无意识地(unconsciously),也就是没有意识知觉(conscious awareness)地思考一个问题并突然得出答案,如俗话说的“灵光一现”、灵感等等。
如前所述,科学假设——无论被观察与否,外部现实都存在。但这个假设却是无法被证实的,因为我们的所有观察都必然是纯粹的精神影象而已。这种本质上不能被证实的陈述不能算是物理假设(physical assumption),而只能算是行而上、纯粹哲学的假设(metaphysical assumption)——这种假设又称为公理(axiom)。可见,科学的基础根本不是科学的,而是行而上、纯粹哲学性的!所以,如果不基于这种假设,不仅科学的本质,甚至连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也将彻底改变。在之后的章节中,我们将讨论不基于这种假设的教法体系,以及因此而截然不同的关于我们自身和整个世界的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