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会看到,美罗华®(利妥昔单抗)这种药品由圣迭戈的一家新兴生物技术公司(IDEC Pharmaceuticals)研发,并由位于旧金山地区外的另一家生物技术公司(Genentech)进行销售。1997年,利妥昔单抗克服重重阻碍,获得了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被用于治疗一种叫作淋巴瘤的恶性肿瘤。这种药物早期的销量还不错,但并没有取得压倒性的优势。销售迟滞的一部分原因是大多数医生(甚至还有许多科学家)对单克隆抗体药物并不是很熟悉。然而,仅在2015年,这种药物带来的年收入就达到了史无前例的73亿多美元,它成为历史上排名第12的畅销药(毫无疑问,由于抗体药物的销量不像常规药物那样容易受到仿制药竞争的影响,它的排名肯定会进一步上升)。
1998年,商界对于单克隆抗体疗法的态度并不乐观。首先,许多行业专家认为,单从经济因素来看,这一新兴领域不切实际。这样的观点是有道理的,因为制造这些大分子药物需要高昂的成本,每剂药可能要花费数百美元(相比之下,许多常规药物只需要几美分)。此外,那些早期的生物技术先驱掌握着关键专利,这意味着收入中有相当一部分(药物售价的1/3)将会被拱手让给竞争对手。为了收支平衡,一些抗体药物公司打算开出一个疗程一万美元的高价,这在当时简直太离谱了。
如今,在保险公司越来越频繁地要为某些药物支付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美元的情况下,一万美元似乎很划算。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末,这个价格对许多人来说都是非常荒唐的。因此,许多传统制药公司都把重心放在由不太复杂的小分子构成的常规药物上(比如阿司匹林)。相比之下,单克隆抗体就像是庞大而笨拙的野兽(比如,要比阿司匹林大1000倍)。制造一个抗体需要4个精准排布的大蛋白,为了保证抗体药物的稳定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每个蛋白都要在正确的位置上。
这种复杂的构造过程无法在用于制造小分子的大型发酵罐中进行,而是需要更为复杂的东西,那就是人类或其他哺乳动物细胞的高超技能。没错儿,这些细胞实际上就是一个个工厂,在这些小车间里设计并生产蛋白质所需的技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才得以实现。本书中提到的所有抗体药物都由从废弃的人体或动物组织中提取的细胞生产出来,并经由基因工程改造以得到所需的抗体。
培养产生抗体的细胞、纯化其蛋白产物并且使合成的药物保持活性,所需的高昂成本贡献了单克隆抗体药物价格的大部分。大量的知识产权(专利及使用费)进一步使抗体的生产成本急剧增加。因此,很少有生物技术公司,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投资者,愿意冒险从事这样高风险的行业。我在担任大学教授的几年里,和许多传统制药公司的销售代表进行过交谈,大多数人表示他们对应用单克隆抗体治疗疾病感到忧虑,这其中当然不包括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