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领悟
以“诚”“爱”待人
“温、良、恭、俭、让”,就是要求我们接人待物时要做到温和、善良、恭敬、简朴和谦逊。这是一个有修养的人所应具有的五种品德,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以“诚”和“爱”来待人接物。若能做到这一点,我们自然就会与周围的人和谐相处,并获得他人的信任。泰戈尔说得好,魔鬼用寒风无法吹开行人的棉衣,而天使用阳光就可以做到。
1·11子曰:“父在,观其 ①志;父没,观其行;三年 ②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字词解释
①其:指儿子。
②三年:约数,指多年。
白话翻译
孔子说:“父亲在世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父亲去世后,要考察他的行为;如果他能够长时间地不改变父亲生前所坚持的准则,就可以说做到了孝。”
主旨讲解
“孝”在古代中国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那么怎么才能判定一个人是否孝呢?孝有很多表现形式,但它昀重要的乃是继承父亲的事业,使父亲的生命在文化意义上得到延续。
温故知新
儒家传统认为,“父在,子不得自专”,儿子没有独立行动的权利,所以孔子说“父在,观其志”。但我们可以从积极的意义去理解这段话,即父亲在世时,要看此人的志向是否高尚、远大,父亲去世后要看他是否仍能循此志而行。
所谓“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也是如此。因为父亲的准则有时也会是错的,儿子如果不分好坏均予坚持,那便是“愚孝”。从实质上看,它会扩大父亲的错误,实为不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