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只有很少数的一部分人被允许进行冥想训练。在过去,大部分人都是被拒之门外的,特别是妇女(她们被视为男人们的财产)、农奴、农民和体力劳动者(他们实际上是有钱有势的地主的财产)以及外国人。然而,正是这些被排斥的人群里产生了一些最伟大的修行者,他们克服重重阻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当今世界,我们很幸运,因为每个人——不论国籍、阶级或是性别——都有机会从事这种古代精神传统的练习。
冥想的源起:跏趺坐上的修行方式
美国知名的经济类杂志《商业周刊》曾报道: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懂得了烦恼是影响业务效率的罪魁祸首,冥想被看作是提高员工士气的重要手段,而通过冥想教育,许多经营者都不约而同地察觉到,公司员工的决断力和沟通能力都大有提高。那么,被众多知名企业作为员工最佳放松方式的冥想是怎么来的呢?
有一种说法是冥想与宇宙的起源有关。宇宙本质上只有意识、能量和虚空,所以宇宙也是意识和能量的混合体。和宇宙一样,在本质上,人体也是意识与能量的混合体,所以说人体是一个小宇宙,指挥人体的是人的意识,而不是大脑。意识具有无限创造力,激发意识能量需要自我调整,而自我调整的秘密其实很简单,就是“平心静气”,于是就有了冥想。
另一种关于冥想的源起说法是,冥想最早是来源于佛教与印度教的精神训练,古印度的高僧们为了追寻精神世界的升华,独居山林,远离喧嚣,静坐冥想。
悉达多·乔答摩端身正意在菩堤树下结跏趺坐,静思默想
相传,佛教是在公元前6-前5世纪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悉达多·乔答摩创立的,他原身是一位王子,当他看到宫殿门口的穷苦人民饱受苦难时,他抛弃了奢华的宫廷生活。佛祖练习最严厉的苦行试图达到“觉悟”(enlightenment)状态,未果,可是通过冥想他悟出“适度中庸”才是最好的精神之途。为了将大众从当时印度神职人员强加的约束和礼教中解脱出来,悉达多·乔答摩开始宣扬一种基于对万物的爱与尊重之上的新的宗教。
悉达多·乔答摩出身显赫,生活富裕,但是这并不能遮掩住他内心对人性的思索,他对人人都须面对的生老病死感到恐惧。因此他决定放弃毕生所学和财富,离开家庭和朋友,做一个依靠他人慈善施舍过活的贫穷乞丐,并开始探索人的精神世界。在此过程中,他实践了禁欲主义。但是,由此带来的却是健康状况的每况愈下,最后他认识到极端的做法并不能达到自我觉醒。
一次旅行途中,他听到同船上的一位音乐家教导学生说,要想演奏出完美的音乐,琴弦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紧。由此,悉达多·乔答摩受到启发,悟出“适度中庸”的道理,从而开导了冥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