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終求一個「自在」,但自在不是一開始就凡事通達,而是做出該年紀的安心法,一如孔子所言: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
人生長路最好慢行,保持規律的速率,無求便是安心法。即使三千繁華,亦不過彈指一剎那,百年雲煙過後,都是一抔黃沙。
不爭就是慈悲,不辯就是智慧,不貪就是布施,斷惡就是行善,改過就是懺悔,謙卑就是禮佛,守禮就是持戒,原諒就是解脫,知足便是放下,利人就是利己。懂得一加一只等於二,就是自在。
這本《斷念の練習》給我很多心靈活泉,我猜同樣也能惠賜給你,樂以為文推薦。
推薦序二想斷煩惱,先學「斷念」
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兼所長/林建德
在佛教的修行中,「心念」無疑是最重要的。有什麼樣的心念,即會產生什麼樣的行為,行為成為習慣,久而久之形成業力習氣,形塑一個人的人格特質,甚至有一說「起心動念無非是業、無非是罪」。因此,佛法修學所重,即是心意識的覺知與觀照。
修行佛法有三種道路:「人天道」重視福德因緣的累積,從利他、助人中增長善業,因此「善念」是重要的;「解脫道」則強調四念住(按:指身體、感受、心理、思想四面向)的止觀修行,近來風行的「正念」法門,即是透過對四念住的覺察,深化身心的智慧洞察,進而遠離貪、瞋、痴等煩惱;「菩薩道」邁向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的圓滿成佛,善念與正念更往上、往前開展,故大乘佛法裡便有「無念」之說。無念是「於念而無念」,隨任何念頭的升起與消失,既不執著、也不強求,即便是善念和正念亦然,再無二元的對立分別。
善念、正念與無念,大致相應與人天、聲聞(按:即「解脫道」)與菩薩的修行心法;然而,於此三者之外,本書所說的「斷念」亦是一絕,實可謂「斷念即解脫」,猶似禪宗所言的「歇即菩提」(按:放下心中的煩惱,就可察覺自己的真實面目)。
人之所以有煩惱,乃因心有牽繫,看不破、放不下、捨不得等,如此「懸念」,使人一步一步走向痛苦的深淵;如何臨崖勒馬、回頭是岸,就要在病痛起處勇猛奮躍,不生起此等心、不復作此等人。簡言之,要「斷煩惱」必須先「斷念」,本書的要旨即在告訴人如何斷念;其實斷念亦是「轉念」,轉向善念、正念,乃至於無念。
斷念的人生修練是重要的。佛教「十二因緣」從無明為始,一個牽引著一個,不斷接續生命的苦痛;相對的,只要從中截斷,生死苦痛的流轉就此結束,即可能終結無止境的輪迴。
此外,從斷念而至斷煩惱,象徵一種決絕的勇氣與信心,斷然且毅然決然,在生命旅途上做一個堅強的勇者。
「放下」需要勇猛無畏,在人生諸多時刻,倘若執著太深,煩惱勢必粗重!斷念象徵一種「離執力」──遠離「執念」的能力,此亦為一種心靈的力量,邇來逐漸盛行的「斷捨離」,可謂是斷念的實踐,值得吾人深思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