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檢測技術的進步,未來醫學重心將從疾病治療,轉向健康維護,從被動治病轉向主動防病,由「疾病的醫學」轉變成「健康的醫學」,落實預測 (predictive)、預防(preventive)、精準 (precise)和個人賦權(participatory),這4P醫學的精華皆需個人的積極參與,這些正好和《超預期壽命》這套書提出的核心觀念一致。
隨著經濟發展與生活型態的改變,國人的十大死因已轉變為各種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癌症、第二型糖尿病、高血壓及腎病等,這些慢性病不僅給個人及家庭帶來痛苦,也成為社會沉重的負擔。由生活習慣造成的慢性病,其最大特徵就是緩慢且漸進地危害人體,卻完全沒有任何症狀,往往在你意氣風發、事業有成時突然發病,等到發現時病根早已深植體內。
正如書中提到的例子:心臟病並非突發事件,早在引發致命的冠狀動脈事件的幾十年前,動脈粥狀硬化就已發生。但在現行醫療體系下,患者往往是在心臟病發作後才開始治療。
專門研究長壽醫學的阿提亞醫師在書中主張,醫療應從被動治療(醫學2.0)轉變為主動、個人化的預防醫療(醫學3.0),利用先進檢測技術和生化數據,在疾病發生前進行風險評估,而非等待病灶發生後再進行治療。這種轉變不僅能延長壽命,更提高生命品質,讓人在健康狀態下享受長壽。
有別於其他的長壽保健書籍,阿提亞醫師探討如何預防、延緩,甚至逆轉導致大多數人死亡的慢性衰老疾病:心臟病、癌症、神經退化性疾病、第二型糖尿病與相關代謝功能障礙。他稱這四大慢性衰老疾病為「四騎
士」,並指出這些疾病背後共同的核心病理機轉,即代謝功能異常。人體代謝功能健康與否,與我長期在台大醫院所研究的課題「人體腸道菌相」,有著無比深切的相關性。
胃腸道擁有比人類細胞數目多10倍的細菌,這些腸道菌叢透過代謝、免疫、腸腦軸及腸漏四大作用影響身體的健康。因此,腸道生態失衡不僅造成消化系統的疾病,也是癌症、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神經退化疾病等全身性代謝性疾病的起因。其中腸道菌相關代謝物,更是影響人類疾病的發生,例如與憂鬱症相關的血清素,有90%由腸道產生,血清素過低就會引發憂鬱症。
另外,研究發現,冠狀動脈心臟病患者的腸道菌相和一般人不同,有些人吃肉容易得心臟病,有些人卻不會,這是因為肉類中的膽鹼及肉鹼經由某些腸道菌(所謂的「壞心菌」),會代謝為氧化三甲胺(TMAO)。TMAO不僅是一種造成發炎的因子,而且會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此,檢測腸道菌相關代謝物(生物標記物),便可提供個人化的早期健康評估,幫助健康人群預防代謝性疾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