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性图书馆,灵性读书会,灵性资源库,灵性课程网,灵性电子书,心灵疗愈站,灵性觉醒社,新时代灵性,身心灵求道,神秘学,儒佛道,指引社,老灵魂,喜悦家园)
全球灵学社群,中国第一个实质意义上的灵学圈子:
①灵性图书馆电子书会员80元,享受所有书籍,月月更新,单买三元一本;
②全网收集音频、视频灵性课程会员198元,享受所有课程合集,月月更新;
③线上灵性分享会会员399元,入微信群,享受1.2.3所有服务,周周更新原创分享会录音,30t+资源库学习交流干货;
加入我们,联系微信:356508476
前言
禪宗建立的基礎
《六祖壇經》是禪宗最為重要的經典之一,也是漢傳佛教中唯一被尊為「經」的祖師著述。全稱《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以下簡稱《壇經》),是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等地所說之法,由門人記錄、匯總並流傳於世。
禪宗是漢傳佛教的八大宗派之一,曾盛極一時並流傳至今。太虛大師說過:中國佛教的特質在禪。可見其特殊地位。由此延伸的禪意、禪心、禪茶一味等詞,也廣為教內外人士所熟知。或許人們未必能說出這些詞的真正內涵,但都知道它是代表了一種意境,一種精神高度。
從修行意義上說,《壇經》開顯的方法,能使我們以最快速度開啟內在智慧,親見本來面目。換言之,這是一條修行捷徑,故稱頓教,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法門。
那麼,頓教何以能化繁為簡? 又該如何認識頓教法門的特殊性? 比如開悟、成佛,究竟向何處開啟,又靠什麼成就? 這就需要知道,佛法修行的重點不在別處,而是在我們的心。開悟固然不離自心,成佛也要靠心體證。因為成佛不是成就外在的什麼,不是職稱,不是地位,不是功夫,而是對諸法實相的究竟通達,對一切眾生的平等慈悲。所以,禪宗自古以來就被稱為心地法門,是從內心入手,完成生命的覺醒和解脫。
學佛,首先要認清這樣一個重心,明確這樣一個目的。從本質來說,佛法是簡單而非複雜的,是直接而非迂迴的。只是由於眾生的根機千差萬別,佛陀才會應病與藥,開示種種法門,演說諸般經教。但他所做的這一切,不是為了建立一套龐大的哲學體系,而是從不同的契入點,引導我們將目光轉向內心,轉向這個和我們生死相隨但又始終面目模糊的心,進而看見心的本來。
佛法認為,心分為兩個層面,一是妄心,一是真心。所謂妄心,即充滿顛倒妄想的心,是迷失本心後由無明演變的種種妄識。所謂真心,即心的真相,心的本質。
在佛教典籍中,阿含、唯識等經論側重從妄心闡述,以此構建修行法門。其中,阿含經典主要講到前六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屬於我們能意識到的部分。而唯識學進一步講到第七末那識和第八阿賴耶識,這是屬於潛意識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