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之所以成為凡夫,正是因為這種潛在自我意識的作用。末那識的特點是執阿賴耶識的見分為我,由此形成對自我的錯誤認定。我們現在的人格就是建立在這種誤解之上,進而發展出貪嗔癡等種種煩惱。一旦改變染污的末那識,即可轉染成淨,轉識成智。
唯識還告訴我們,在妄識系統中,除心王外,還有各種心理活動,即心所。每個心所的形成,都有各自的特徵、規律和條件。唯有瞭解凡夫心的運作規律,才能從根本上動搖它,解決它。心理學處理問題的方式,也是從妄心入手。可以說,這是一條常規路線,是立足於現有心行採取的對治手段。
此外,佛教還有一部分經典立足於真心的修行。所謂真心,又稱佛性、如來藏等,是每個眾生本自具足的覺悟本性,禪宗稱之為「本來面目」。這正是佛陀在菩提樹下悟到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無明妄想不能證得。《涅槃經》、《如來藏經》、《勝鬘經》等經典,就是圍繞這一思想展開。
不論立足於妄心還是真心,目的都是說明,我們看清自己的心—瞭解妄心的目的,是為了解除妄心;瞭解真心的目的,是為了體認真心。
從妄心入手的漸修
兩種不同的立足點,造就了頓漸兩大修行體系。所謂漸,是從妄心入手,認清由此展現的虛妄世界。凡夫為無明所迷,不見真相,所以會以苦為樂,認假為真,把無常當做恆常,把現象當做本質。這就需要重新認識世界。所以,漸教的修行會側重說無常無我,幫助我們認清,現在這個迷惑系統的本質是苦、無常、無我的。
在凡夫的觀念中,很容易對妄心及妄心構建的世界有太多期待。雖然我們看得見生老病死、世事變幻,看得見四季更替、斗轉星移,但真的能接受無常嗎? 事實上,一旦涉及「我」的時候,我們會本能地拒絕無常。
這個「我」是什麼? 在緣起的現象中,什麼是不依賴條件而獨立存在的? 身體中找得到嗎? 念頭中找得到嗎? 家庭、事業、財富中找得到嗎? 在妄心的世界中,每個心念都是不能自主的。所以佛法告訴我們:你現在認為的「我」,其實不是「我」。如果把它當做是「我」,就是禪宗所說的「認賊為子」,就要上當受騙,為其所害了。所以,「無我」不是說沒有現前這些身心現象,而是對這個迷惑系統的否定,從而掃除障礙,認清心的本來面目。這個本來不在別處,就在迷惑系統的背後,那才是真實的本來。事實上,它一直都在,不染不淨,不增不減,不生不滅。
在漸教系統中,基本是採用一種否定的方式。講苦,是否定對快樂的執著,因為這些快樂的本質是痛苦的;講無常,是否定對恆常的執著,因為世間沒有什麼是固定不變的;講無我,是否定對自我的執著,因為這個「我」只是對身心現象的一個錯誤設定。如此,在逐步解除妄心的過程中,使智慧得以開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