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脈診、脈診儀與治未病
經由過去三十年的中醫藥研究過程,
用脈診來偵測人的健康狀態,以及藥物對脈波的影響,
透過儀器,可以更清晰準確地指出如何「治未病」。
1 脈診分析治未病
在現代醫學的發展中,預防醫學愈來愈受重視。觀察疾病之發展過程,就像我們開車上路一樣,正常的身體宛如開在康莊大道上,一切都很順遂;但如果開錯了路,脫離了康莊大道,那麼路就愈來愈窄,路面也愈來愈差,最後,必定是無路可走了。
●何謂治未病
在人生的健康之路上,主幹道只有一條,但卻有許多千奇百怪的岔路,一旦不知不覺開進了一條岔路,開愈久,離健康之路就愈遠;接下來,所遇見的歧路愈來愈多,岔路也愈變愈窄。
在分析病症時,各種病況、病情,千奇百怪。有外感的、有內生的、有急性的、有慢性的......不可勝數,而又相互糾結。
現代醫學研究以各種數據做分析研判。例如血液中的各種成分,骨頭的正確大小、長度、位置,以及器官之形狀、外觀、內視等。這些指標固然能指出已「誤入歧途」,但是真正的「康莊大道」是什麼?仍然令人迷惑。
我們研究血液和各種體液成分之變化,以及該變化與可能疾病間的關係、各個器位之變形破損等等,可能就是目前預防醫學所能做的主要工作了。一般的健檢,也是以血液檢查、影像內視鏡等為主要項目。
事實上,中醫也標榜治未病。中醫以傳統的四診――望、聞、問、切,自認可以在大病發生之前,提出預警。
所以,簡單地說,「預防醫學」就是希望能治未病的醫療。當我們一旦偏離了健康大道,就盡快提出警告,讓我們「實迷途其未遠」,及早重新回到健康之大道。而且,也因為離開大道未遠,只要採用一些溫和的手段和方法,就能把我們引導回到健康之道。
●健康是什麼
要治未病,就得先定義什麼是病,什麼是健康。
在之前的書中曾討論過:西方醫學之健康,是以各種儀器及標準值來定義,所以去做健檢,總是要做血液、尿液等一般生化檢查,或再加上X光影像、核磁共振影像、正子發射成像及各種內視鏡等等。但如果檢查後異常,就已經是器質性的變化。這些不是病的原因,而可能已是病的結果,造成了血液化學成分改變和器官結構之變化。
這些變化由何而來?追求這些變化的源頭,就是現代預防醫學追求的方向,希望一步步向上推進,雖然進展緩慢,但是愚公移山,總是日有進步。所以西方醫學有原則、有方向、有步驟,一步一腳印,逐漸向前。
反觀中醫呢?中醫對健康的定義非常簡潔,就是「致中和」,以達陰平陽秘,氣血平和。
但是說來簡單,自從《內經》舉起這面大旗並指導了許多原則,經過幾千年後,我們仍沒有任何儀器可以客觀告訴我們「致中和」是什麼狀態。這條健康大道究竟長得什麼樣子。在各位醫聖藥賢的著作中,我們不是霧裡看花,就是鏡花水月。不僅看不真切,而且更常常像李白一樣,為追求水中明月而喪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