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的,但是,拼命的想要去体验和看到所有这些事情,努力的想要去获得某种境界体验的这个过程中,轻易的就忘掉了朝向“自性觉悟”的路,不把“觉悟本性”放在心上。可以说,那些人正在研究和凝视着电视屏幕;这只表明,他们依然想要保持在“依赖感受体验”的状态里,渴望去进入某个有体验的感受境界。他们还没超越那些幻象境界。
V: 马哈拉奇正在阐述的是什么?正在讲《薄伽梵歌》的术语吗?这是不是“智慧之路”?
M:
不,不是智慧之“路”。持续的守住在觉知里,不是这个意思。智慧之路,意思是你正行走在一条道路上。你的目的地是---知“我在”---自觉觉自---住在那知觉上....
V:这还是依据《薄伽梵歌》,智慧。
M:
道路,意味着你总是在努力的行走。我没打算去行走。当你谈及“道路”,你就认为那“目的地”是在远处,你就不得不走到那儿。关键在于:你就在“目的地”,你就正好是“目的地”,所以哪儿有必需的任何道路?
V: 这么轻易可达?
M:
那目的地,是天然的,本来固有的,不矫揉造作的“本来”-本性本能。不幸的是,你被连结在各式各样的不同类型的印象观念里,你被陷进那些印象观念的泥潭里停滞不前。事实上,“你在”是自发的,最自然而然的,毫无做作的。
V: 我再换个方式来说。在《薄伽梵歌》里.....
M:
我不想让你到“外面”去找任何支持。此刻就只有两个人,你和我。别把第三个人拉进来,或者别寻找什么第三方支撑。这谈话就完全只在你和我之间展开。
V: 马哈拉奇和无上主克里须那之间有什么“意见分歧”吗?
M: “意见分歧”?我没明白你指的什么?在我的词汇表里,没呈现出那术语。
V: 我引述无上主克里须那的《薄伽梵歌》里,让我欣慰满足的话.....如果你不照耀我,还会有谁呢?
M: 知“你在”,那觉知就是无上主克里须那。
V: 好。我的觉知.....
M: 那就是克里须那。
V:
我觉得最轻松的路径,就是虔诚,奉献和热爱,不管是拉玛,克里须那,还是任何神,甚至是上师,你都全神贯注,根本不想我,不考虑我是谁,不考虑我是这样还是那样,你用虔诚和热爱去称他的名字,奉神的名。或者上师的名。然后你就获得成就,就觉悟。你甚至会得到智慧。通过“bhakti”(巴克提,以对一个神的虔诚信奉求得自身的解脱)单纯的,什么都不想的“bhakti”。不考虑你是谁,你是什么,也不考虑什么知觉本身,不想什么“我是那”。只通过纯粹的“bhakti”,什么都不想的“bhakti”就会醒悟。以无比的虔信,觉悟就会发生。